中学体育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

  摘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和留守儿童的日益扩大,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人们重视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当今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策略,希望中学体育教学能以健康第一进行教学。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机能发生异常,而健康的心理养成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做支撑。体育锻炼是提高人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相应地对人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良好的调节和促进作用。加强体育锻炼对人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进行生活、学习最基本的心理基础,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环境取得动态平衡最主要的心理保障。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正常的或超常的智力,智力落后则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1.2适当的调节情绪能力。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使自身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有适当的引发原因,反应强度与引发情境相符合;能有效控制情绪的质、量、度,使其能在适当时间、场合恰如其分地表达。

  1.3自我评价恰当。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1.4有健康的性格和人际关系。自信、自尊,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加促使集体目标实现的各种活动,勇于接受各项任务;心理健康的人能与他人友好交往,关系和谐,能建立互信、互敬、互爱的积极的人际关系;既能客观地评价他人,也能正确地对待自己。

  2.1体育运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在体育活动中。竞争与合作对于培养中学生勇于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树立团结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健全的个性起到积极作用。每周锻炼1至2次的中学生,其学习成就欲求更高;每周锻炼4次以上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更强,问题行为更不容易出现。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僻感,培养心理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康心理养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进行揣摩研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课堂上采用激励的方法,调节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激励,进而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关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身体健康寓于心理健康,不良的心理健康会影响着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1]谢佩娜、张健忠.体育教学中妨碍学生心理健康现象的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3.

  [2]何德福.体育运动与抑郁型心理的治疗[J]中国学校体育.2001(8).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下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