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叫心理健康?

  怎样才叫心理健康?各位答主已经给出了很明确详尽的判别标准,我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简单来讲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有弹性,遇到高兴的事情会开心,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难过~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8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4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先回答官方版本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理想状态,但并不可能出现,只能出现心理相对健康。通过10条心理健康标准,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和“心里不健康”做一个区分。

  这10条标准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他更著名的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好的,我知道你并没有完全满足,甚至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没满足。没关系,这只是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别,如果没有满足的话,你可能需要找个心理咨询师做一下心理层面的保养。您还别嫌贵,算算每年给你家车去4s店做保养花多少钱?

  当然我们还有第二大区别,就是病与非病三原则。太经典了,每一个考了然并卵的三级心理咨询师的人都会背。

  如果这三条有所违背的话,你就得小心了,这时候建议您别去找心理咨询师了,赶紧去找精神科大夫吧,然后他们会给你开药,然后建议你是否药物和心理咨询一起配合治疗。

  非主流心理健康评价标准注意,这里是非 主流的健康评价标准,不是非主流 的健康评价标准。注意空格的位置。1.在各种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出来之前,心理学家采用这样一条简单明了又粗暴的方法来判定一个人心里是否健康:看这个人讲故事是否引人入胜。筒子们不要对号入座,这是100多年前的评价标准了,它非常笼统,而且误差不小。但依然有他的存在价值,即便是放在现在,我们也会发现,那些一讲故事就吸引一堆人的家伙,往往能较好的适应生活。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如果这三者协调统一,人往往心里更加健康。认知通常是一句话,一个概念,例如:我是一个招人喜欢的人;我在开车这件事情上很糟糕;隔壁老王是个好人。情绪通常是一个词,它能够让我们的身体产生感觉,例如:愤怒、悲伤、喜悦、愧疚、温暖、感动……你感觉一下他们。行为就是行为。但是我们要注意,有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假设他的心理过程。例如我们只能看到两个人接吻,但是看不到他们相爱;只能看到一个人上班迟到,但看不到他没有积极性。三者和现实如果协调一致,那么一个人的心理就相对健康。继续举栗子:老王中了500万彩票,他的认知是:我终于变成了个有钱人,情绪是兴奋,行为是手舞足蹈大吼开心。但是老王媳妇儿却有另一种认知,别人知道我有钱了就回来借钱,于是开始担心如何应付前来借钱的人,反而变得愁眉苦脸。后来老王媳妇儿愁苦到生病,老王担心媳妇儿一病不起撒手人寰(认知),感到非常担心和悲伤(情绪),于是整天闷闷不乐借酒浇愁。在栗子里,老王相对来说更健康一些,因为我们发现他的想法们相对更协调。

  整天开心就是心理健康:还不够健康,应该是能开心的时候有能力开心,该悲伤的时候有能力悲伤,还有能力从悲伤里走出来。比如亲爹去世,有的人完全感觉不到悲伤情绪,还有的人一哭哭一年,茶饭不思无法工作,这两种都是不健康的表现形式。

  人际关系好的是心理健康:健康的人不光要擅长建立关系,还要有憎恶他人,表达愤怒的能力。例如小王同学的老师当着全帮同学抽小王一顿大嘴巴子,到了教师节小王就是不给这个老师贺卡。更重要的是,小王还不会因此而担心或愧疚。

  道德感强是心理健康:道德感和本能欲望是一对相互制衡的能力。道德感强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高,换句话说是“不满意于现在的自己”,适当的道德刚能规范人的行为让人更好的适应社会,过强的道德感让人降低幸福感。

  关于这个问题有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答案。我最喜欢的是德国心理治疗师、心理学家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教授(Nossrat Peseschkian)的看法。

  心理健康指的并不是生活中没有问题的人,而是那些能够解决生活问题的人。这种解决需要包含三个方面,积极(全面)、平衡(适度)、磋商(灵活)。这就意味着你能在你的生活中,能够拥有体验生活更方面的能力,不沉迷于生活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方面;拥有能够平衡问题各方、寻求适中解决的能力;拥有积极学习、不让自己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模式下的能力。

  以自己的观点来看,排在首位的就是“看得见别人的好,同时也看得了自己的好。”

  因为只从适应的角度看,有些人自己并不痛苦,但是却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有些人给周围人的印象很好,却委屈自己,给自己完美主义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期待。

  心理健康就是,不管遇到多么严重的问题,都在某些时候可以适应,而不需要以自身或者他人作出巨大的牺牲。

  有时候为什么说不要委屈自己呢?因为人会有一种补偿心理。总觉得别人应该为自己的委屈和所遭受的付出代价。

  为什么说不要自责呢?因为对于大多数而言人总会有多余的内疚感和羞耻心,总会觉得自己应该为自己的错误和不完美受到惩罚。

  有人曾问弗洛伊德,一个人哪些方面做得很好才算一个正常人。提问者本期望会有一个复杂而深奥的回答,但是弗洛伊德只是说,“爱情和工作”(to love and to work)。这一简洁答案是值得深思的,因为弗洛伊德说到的爱情时,他指的是亲密的宽宏大量和性爱;而当他说到爱情和工作时,他指的是一种普遍的工作创造性,但又并不使人专心致志到那种程度,以致失去作为一个有性欲的和表示爱的人的权利和能力。(摘自埃里克森:《青少年:同一性与危机》一书,P137)

  在佛教中,是对真理的理解和对真理的实证让你的心智健康。你对真理的理解越深、对真理的实证越高,你的心智就越健康。

  事实上,在佛教一个叫做大圆满的传统中,能够连心识也一起抖落、能够摆脱心识本身,才是健康的,因为心识在本质上不是健康的,是我们需要摆脱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你还有二元分别的心,你就不是健康的。

  对于心理学角度的「心理健康」,很多大师、流派或心理学组织都给出过的定义,这些描述既有共同点又各有侧重点,也许通过对比和整合,读者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最近在重读《心理动力学疗法》,在这里总结一下从动力学治疗角度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提出「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定义,而是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功能」。通过对「自我功能」的强度和状态——强大/薄弱/长期缺失/暂时丧失等进行评估,咨询师判断来访者的心理状态,综合其他原则,制定治疗计划,进行工作。

  「自我功能」是指人们管理内在心理活动时及外部世界关系的方式,主要包括11种功能:

  「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中常用的概念,是心灵对内外压力和情绪冲突做出的无意识和自动化反应的方式。

  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使用最具适应性的防御机制,如幽默、利他、升华、抑制等;

  次之可以使用较具有适应性的防御机制,如情感隔离、理智化、合理化、替代、躯体化、撤销、反向形成、认同、过度情绪化、外化、性欲化、压抑、转向自身等;

  最后是适应性较低,代价较高的防御机制:分裂、投射、投射性认同、病态理想化和贬低化、否认、解离、行动宣泄、退化等。

  (对于防御机制这个概念,不同的流派甚至不同的咨询师会对适应性的高低有不同理解,在此仅列出《心理动力学治疗》一书中的分类。)

  现实检验力是指分辨出真实和非真实知觉的能力(非真实如妄想、错觉、幻觉或对事件扭曲);

  现实感知是指将自己身体和外部事件都当做真实而常见的(与之相反有似曾相识体验、似梦、灵魂出窍、感同身受等)。

  a.能够意识到一个有意行为的适当性和可能发生的后果(包括危险、社会意义及法律后果等);

  承受好管理焦虑及其他强烈积极或消极情绪的能力(如愤怒、嫉妒、绝望、渴望、爱慕等)。不易被情绪困扰,不在两种心境之间快速而剧烈的摇摆。

  指一个人以可控的方式按照其情感、驱力或愿望行事的能力。控制能力差的表现有:动手动脚、乱发脾气、暴饮暴食、酗酒、吸毒、滥交、自残等。

  指放松、沉浸于幻想和白日梦以及平静且毫无焦虑的体验无意识情感和驱力的能力。可以激发出创造性,也可以帮助触碰更深层的情感。

  指对自己的内在状态怀有好奇心、拥有准确认识自身情感的能力,拥有理解他们自己和自己无意识动机的能力。

  指人天生的认知器官所赋有的能力(智力、记忆、注意、线性思维等),也包括利用内在过程链接不同经验、识别模式、调和不一致态度和情感、解决问题以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人的心灵之所以吸引我们不断探索,正是因为它复杂神秘,充满变化。如其他答友所言,“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有病”和“没病”之间,也许没有绝对清晰的界限。

  如果我们从「自我功能」的角度来看待「心理健康」,那么每个人几乎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自我成长和自我认识是持续一生的工作。也许比起关注判断心理是否健康,题主更关注的是「心理健康有哪些方面,如何才能提升心理健康」。

  “健康的状态的是:优秀了的时候享受,糟糕的时候接受;有精力的时候努力,没精力的时候休息。接受A和-A交替存在,才是一个常态。更多时候,它是不受你控制的,不经意间-A就发生了。如果它一定会发生,为什么不是这次呢?

  想变好是可以的,可是不好了也别难为自己。好了更好,不好也没关系,也是可以的。你愿意优秀很好,但是你别讨厌差劲啊。

  当你允许这种事发生的时候,你就不再排斥自己了,不再跟自己较劲了。内耗降低,对外的精力就最大化了,反而你会越做越好。」”

  1.积极的自我观念。能悦纳自己,接受自己,也能为他人所悦纳,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面对和处理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尽管有时也可能会觉得不顺心,也并非总为他人所喜爱。但是肯定的积极的自我观念总是占优势的。

  2.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即能认同别人而不依赖或强求别人,能体验自己在许多方面和大家都是相同的、相通的,能和别人分享爱和恨、乐与忧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并且不会因此而失去自我,仍保持着自我的独立性。

  3.面对和接受现实。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不论其是好是坏或对自己有利或不利,即使现实不符合自己的希望与信念,也能设身处地、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的考验。能够多方面寻求信息,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正确把握事实的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随时接受挑战。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人物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和彷徨,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里,储存着各种可资利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并能随时提取使用。善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同时也能借鉴和学习别人的长处、优点,以此来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增进自己行为的有效性,并且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库。

  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提出了有关心理健康的几条指标: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都能做到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会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他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乐群性强,既能在与挚友团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之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自别于集体,与周围的环境和人们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能把工作的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贮起来,便于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优、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他能适当地表达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虚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要求,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心情总是开朗的、乐观的。

  6.人格和谐完整。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即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步调合拍,也能与集体融为一体。

  7.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操作能力的综合。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有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段大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否则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以上列举了一些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尺度,一般说来,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根据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可以帮助个体达到以下八个目标,而这恰好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分别是: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看他或她与大多数人、特别是与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是否一致。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包括:

  智力正常是一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心理咨询中,发现绝大多数来访者这一条都具备。通过说话、察言观色便很容易确定来访者智力是否正常。一般不需要进行心理测验。

  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与这一条相对立的是喜怒无常。这并不是说心理健康的人没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而是说他们的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而且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能信任和尊重别人,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能以恰当的方式让别人理解自己。因而,无论他或她在哪个单位,和本单位的同学、同事关系都很融洽;对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很亲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是与别人没有任何矛盾,而是在发生矛盾时能积极地、有效地去解决矛盾,重新让别人理解自己。

  这是心理健康的又一重要标志。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决不是说是一样而做又是一样。这并不是说不能改变决定,而是说不能轻易地改变决定。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热爱生活,感到生活非常有意思;爱学习,如爱学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把学习看作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一部分;爱工作,不仅按时上下班,而且创造性地去工作、努力完成工作任务,把分担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乐事。

  这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有正确的我观的意思是: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去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

  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人类的健康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20世纪以前,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就是不生病,仅此而已。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提出了著名的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是世界公认的对健康的标准定义,此定义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对健康定义的阐述中,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道德健康。所谓道德健康,就是指不能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具有辨别真伪、善恶、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10年后,即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合理膳食,戒烟,心理健康,克服紧张压力,体育锻炼”的促进健康新准则。

  精神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一种良好状态。

  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对自己非常真实的,敢于直视内心的不堪,接受如其所是的样子。

  健不健康与一个人是否神经兮兮也没啥关系,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不见得比看起来没脾气的人心理问题多。

  本系学生多要在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学生心理热线中心当志愿者。关于心理健康,医学和心理对此都没有标准答案,

  精神疾病的概念要求以下特征:变化性、持续性、自我无法调整性、需要治疗。精神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目前仍是描述性精神病学。

  症状描述上主要看是否有情感过程障碍、意志过程障碍、运动和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心境障碍(抑郁症等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抑郁: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精力降低。有抑郁自测量表。≤4分的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中度,≥21重度。

  在全体学生中,20%-25%存在适应困难,3%-5%存在行为偏差,0.51%存在心理异常。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帮助,建议考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医院。

  学心理被人误会最多的就是:你知道我心理想什么不?你是不是看谁都有心理问题啊?你能不能给我心理咨询下啊?

  其实我不知道别人心理怎么想,甚至懒得观察,因为我的实验数据已经够繁琐了。

  其实我看谁都感觉没有问题,为此已经被同门吐槽过很多次,表示看人的眼光只有三岁。

  其实我拒绝做心理咨询原因除了因为我主学的不是这个方向,更因为咨询伦理是要求避免双向关系的,认识的人尽量不要。。。

延伸阅读:

上一篇: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