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少年的“心理问题”:那些被遗忘的自卑感

  乡村少年的“心理问题”:那些被遗忘的自卑感,破旧的青砖农舍,长满杂草的屋顶,孩子们站在院子中的土地上进行升旗仪式……这或许是你对乡村小学的旧有印象。不过现在,乡村儿童公益事业已经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希望小学建起了高大、宽敞、明亮的校舍,乡村少年已经拥有几乎和城里一样的学习条件。

  然而,在硬件条件越来越好的同时,软性关爱不足的矛盾又在乡村教育中凸显出现。相比城市中的素质教育、关爱教育,乡村少年们的心理健康常常被全社会所忽视。在身体茁壮成长的同时,乡村少年们同样需要心理的关注与抚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地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峡谷之中,两侧植被密布的峭壁像楔子一样,拔地而起又直插天空,而湍急的怒江就在缝隙间向南流去。对于来自城市的背包客们来说,这里是最适于徒步穿越的秘境,可在当地居民眼中,峭壁与急流则是将他们囿于山区的天险。

  如果你从天空俯瞰福贡县,会看到峡谷间的低矮民房间,有簇建筑“鹤立鸡群”,广亮的院门,高大的四层楼和宽敞的篮球场,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高楼与球场间穿梭。这便是福贡县匹河乡小学。

  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今天绝大部分的乡村小学,已经摆脱了曾经一栋低矮的民房,多个年纪的孩子一起上课的情况。以匹河乡小学为例,不仅教学楼和操场一应俱全,教室内的黑板、课桌等教学硬件也与城里的学校无异。除了教学设施的齐备,学校的餐食同样丰富和营养,每餐在荤素搭配之外,辅以蛋、奶、水果,足够补充学生们所需的能量。

  假如忽略窗外的山峦和江水,置身教室内,你很难想象这是一座山村中的学校。在全面脱贫的大背景下,希望小学真的如同一个摇篮,成为乡村少年们希望的起点。

  春梅英是匹河乡小学的一位乡村教师,在刚刚过去的9月1日,她的学生们顺利地入了二年级。如今,这些学生早已适应了学校的寄宿生活,成为了懂事的“大孩子”,可在一年前,情况还完全不是这样。

  去年此时,作为班主任,春梅英迎接了又一批新生。在匹河乡小学,做新生的班主任是一件实实在在的苦差事,面对全新的环境,刚入学的孩子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心理问题。

  首先,孩子们要面对远离父母这一关。匹河乡的山民们大多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各个角落,许多孩子想要抵达学校,需要凌晨三四点出发,疾行近10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在中午时分抵达学校。这样艰辛的路程,加之不少孩子的父母本就在外打工,在学校寄宿成为这些乡村少年们唯一的选择。

  其次,与城市中的孩子在学龄前有幼儿园和学前班不同,大山里的孩子们是从放养状态中“断崖式”地入学,这样毫无缓冲的状态突变,更为他们多加了一份无所适从。

  远离父母,又要在转瞬间面对集体生活,这很难不让这群年仅6、7岁的娃娃惶恐。面对安全感的缺失,他们最典型的表现是缺乏自信。不自信自己可以融入集体,不自信自己可以适应学校生活,甚至不自信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同大人们也常常出现“应激反应”一样,当孩子们心中的不自信到达顶点时,他们反而会以调皮捣蛋的方式发泄情绪,甚至将老师的劝阻当做耳旁风。春梅英说,他们班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自卑感最为明显,他会用极端调皮捣蛋的方式来“怒刷存在感”。

  孩子们复杂的心理状态让春梅英倍感压力,“我每天都要跟在他们后面,时刻绷紧神经。”她这样说。

  匹河乡小学另一位老师说:“许多娃娃没有上过幼儿园,学校对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环境,连老师在他们眼中都是陌生人,要想关心自己娃娃一样关心他们,让他们认为学校是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是第二个父母之后,才会有些许安心。”

  这样的现象告诉我们,对于乡村教育而言,在硬件设施足够完备的现在,对孩子们的“软性关爱”却成为始终被我们忽视的“洼地”。有一些在其他地区支教的志愿者,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学校中音乐教室、化学教室齐备,可那些音乐、化学教具却躺在展示柜中积满了灰,不是学校不让用,而是没有老师会用。乡村教育中,素质教育尚且如此缺口,心理辅导的缺失就更为显而易见了。

  虽然时常调皮、生活闭塞、缺乏引导,但匹河乡小学的孩子们却总能展现出自己充满创造力、想象力和生命力的一面。生于乡野,让乡村少年们比起城里孩子来,多了一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他们从来不知道何为拘谨,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热爱什么、擅长什么,都会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他们想唱就唱,想跳就跳,从不会掩饰自己的才华与天性。

  怒江地区作为傈僳族的聚集地,生活于此的人们天生能歌善舞。在开学后不久,学校便对新生了开展了跳舞课。起初,由于对舞姿和节奏的不熟悉,孩子们的动作都有些许不协调,但在简单的适应后,他们无不展示出自己的唱跳天赋,将云南民族舞蹈发挥得游刃有余,在这方面,他们展示出自己远超城里孩子的天赋,可是这种天赋和创造力,在过往的很长时间里,都被一代代匆忙谋生的大人们忽略了。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部名叫《小鞋子》的伊朗老电影,在片中,男主角阿里正是一位山村少年,虽然家庭贫困,但阿里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跑步天分,为了帮助妹妹完成获得一双新鞋子的梦想,破例参加了全市长跑比赛,虽然赤着脚,但他跑赢了所有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平的,即使是乡村少年,也有着自己的天赋与梦想,没有人是天生就要平庸的度过一生的。对于匹河乡小学的孩子,和像他们一样的乡村少年来说,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别样才华,只是因为远离父母、缺少关爱所带来的自卑感,或许会成为他们兑现才华,实现梦想的最大绊脚石。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许多偏远山区,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其中还有30%与孩子的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一次。远离父母的关爱,让不少孩子产生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感到自己被歧视、被抛弃的自卑情绪。这些情绪会导致孩子们出现挑剔、自我、孤僻等外在表现。

  当城市中的家长们为究竟要实行“鼓励教育”还是“打击教育”吵得不可开交时,乡村少年们却连“心理养成”“心理辅导”这样的词汇都还闻所未闻。作为乡村教师,春梅英和她的同事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但在硬件之外,乡村少年们理应获得更多。

  如何让乡村少年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勇敢追梦,这是在2020年我国全面脱贫的大趋势下,全社会都需要思考的新问题。如果说乡村少年们的梦想如同一株株茁壮生长的小草,唯有让寸草安心,才能让梦想的未来向每一位乡村少年敞开。

延伸阅读:

上一篇: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海南发布了这个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