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三: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集锦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性的社会功能。

  这一定义表明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1)无心理疾病;(2)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根据研究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观点,可以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的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我国教育者也提出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有:统考、升学的持久、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过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做过高的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

  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等,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是有很大帮助的。

  抑郁症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又称抑郁性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有严重的焦虑感。

  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的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强迫症发病比较缓慢,容易被教师和家长忽视。因此,教师要细致地观察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微小变化。如果发现有关症状,要对患者的病态有一个正确认识,不要过分焦虑,更不能乱用惩罚。

  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如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如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

  中小学生中社交恐惧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要及时进行。帮助学生克服恐惧症,一方面,父母要有坚持性和耐心,要坚决而友善地要求孩子回到,习惯生活;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体验,对于克服恐惧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障碍是指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又被称为“心理病态人格”。

  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良好行为的范例,奖励他们对良好行为的模仿,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

  心理评估是应用多种方法获得信息,并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是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教辅服务包,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教辅服务包的常用工具。测验通过测量人的行为去推测受测者个体的智力、人格、态度等方面的特征与水平。

  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标准情形下的观察两种。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观察。标准情形下的观察是指在特殊的实验环境下观察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心理辅导,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很多,常用的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1)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2)寻求发展。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延伸阅读:

上一篇: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