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学脉记一个自学脉诊的人的总结

  切诊学脉记一个自学脉诊的人的总结,自学中医难,自学把脉更难。但是学中医就绕不过把脉这道坎。本人天生鲁钝,虽喜好中医、研读多年,但水平还是很业余。这些年也在学习把脉,几年学习下来,也有了点体悟。我感觉把脉是要悟的,光看脉书是不会把脉的。每一个擅长把脉的中医师都对脉有深刻的理解,就像我们对周边人的了解一样,一听声音就知道是谁,他的性格脾气也都了如指掌。但是可惜的是,这些宝贵的东西都深藏在这些高人的心里面,我们很难在网上或者是书上学习的到。当然如果能有幸跟这些高人为师,可以被耳提面命的话,是可以受到传授的,但是能有这种机会的人太少了。这些高人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凭着过人的天赋悟到的东西,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多年之后随着他们的离开而消失,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事。

  本人不才,写了一点自学把脉的体悟,把拙文放到网上,希望能对和我一样在自学把脉的道路上摸索的人有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来论坛里的老师们也给我们抖露点心得,惠及我们这些后学。为了让文字看起来不是干巴巴的,就写的不大像专业的中医文章,水平有限(菜鸟级),希望各位看官见谅。

  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就像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他是水平非常高的教练了,说他是体育运动的专家大家不会反对吧?但大家想想如果要是朱教练坐到刘国梁的位置上对着参赛的马龙说你这个打法不对,动作也有问题,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打,这事靠谱吗?

  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这些人又不懂把脉,对把脉又说不出个一二三来,为啥还相信把脉呢?因为这些人要么见识过会把脉的大夫,要么听过把脉准的事情。按理说,这些人是比较客观的第三者,他们的意见应该是中肯的了吧?嘿嘿,还是不要太早下结论。记得好像是某位反中医斗士说过,诊脉其实就是大夫在蒙患者,总是有些被蒙对了,那么这些被蒙对了的就认为这个大夫真神,能把我的病给把脉把出来。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好像以上这些说法都有道理,虽然他们都是相互矛盾的。那么这个问题就无解了吗?

  非也。我们上面说了半天,当然不是在说废话。不是有句格言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理,不要紧,我们可以实践嘛。当然,让大家都去实践把脉是不现实的,把脉那么玄乎的事,要实践的话,看起来好难的,有那个精力,看看星光大道多好。不要紧,这个实践的事,我正在做,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接着往下看看我这些年对把脉这个玄乎事的学习和实践的经历,相信看完后,对咱前面探讨的这个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学医的,我大学读的是国际贸易,和中医八竿子打不着。我也不是中医世家,家里没有一点点中医的遗传基因。我是到了三十多岁,忽然脑子里有根筋出了问题,想看看中医是个啥东东,于是就开始翻中医书。

  第一次见到对脉的专业描述,是在一本中医的科普书《走进中医》里。唉,好像用“科普书”这个词还不大合适,因为有不少人认为中医不是科学,就连“罗辑思维”的罗胖子也说中医不科学。既然没有被公认是“科学”,当然就不好说是“科普书”了。那么该怎么说?说“玄普书”?呵呵,跑题了,这个问题就到此打住,还是接着说这本书。

  看这本书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在这本书里介绍了脉有二十多种,还介绍了每一种脉的特征和体现的身体状况。我当时对这部分内容很好奇,看了好多遍,所以虽然时间过去十多年了,还是能记得里面的一些内容。比如第一种脉叫“浮脉”,它的特征是按之“如木浮水”,表示病在体表。有一种脉叫弦脉,它的特征是“按如琴弦”,还有一种脉叫滑脉,特征是“按如走珠,往来流利”。我当时想,这是些什么特征啊,什么“如木浮水”,什么“按如琴弦”,我试了试自己的脉,怎么也体会不出来书上这些文学性很强的比喻是个啥样子。

  虽然这书上说的看起来有些朦胧,但毕竟让咱知道一点啥是脉了。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就开始留意关于中医把脉的一些资料。留意的多了,就知道了,历史上有几本讲脉的书在中医行业中是受到普遍认可的,其中认可度很高的是《濒湖脉学》。这本书大家都很陌生,但是作者其实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时珍,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算是大V了,拥有众多粉丝。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到李时珍大家就想到《本草纲目》,提到《本草纲目》大家就想到李时珍。其实外行是在看热闹,在中医圈里,大家更推崇他的这本关于把脉的书:《濒湖脉学》,对《本草纲目》倒不是那么赞。这种现象很有意思,就像易中天因为《品三国》而名声大噪,而你让他选他自认为最好的作品,他肯定会把《费城风云》、《帝国的终结》等放在前面,而把《品三国》放在后面。

  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说脉。既然这本《濒湖脉学》是脉学的圣经,那么学好了这本书,不就掌握了把脉的真谛了吗?怀着这样幼稚的想法,咱就满怀希望地到书店把这本书买回了家,来一番细细研读。出乎意料,这个《濒湖脉学》非常短小精悍,不到10页纸吧,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上面写的啥?书上写了脉有27种,对每一种脉都进行了描述。其实就是把脉根据位置、形状、力度、频数等等分出了27种,书上还说,这每一种脉都对应着身体的不同状况。可以说是一个把脉的使用说明书。

  咱举个例子吧,就拿书上的第一个脉--浮脉来说。浮脉是啥样子?李时珍先给来了四句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啥意思?说浮脉在肉上轻轻就能试到。还说秋天有浮脉不要紧,但是久病的人有浮脉可不是好兆头。

  李时珍老先生又怕大家把浮脉和其他脉混淆了,就又给来了一段诗,把与浮脉类似的脉放在一起进行鉴别。李老先生文学功底不错昂,说明书都是用诗来写,脉经都写成了诗经了。这段鉴别的诗是这样的:“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可能怕我们这些现代人读诗读的晕头把,老先生在这段诗后面附了几句解释:浮而有力为洪,浮而迟大为虚,虚甚为散,浮而无力为芤,浮而柔细为濡。大家可以看出来,老先生通过这段诗和后面的解释,把浮脉与把起来相似的洪脉、芤脉、散脉、濡脉、散脉进行了鉴别。

  除了对脉象的描述和鉴别外,李时珍还对浮脉对应的身体状况进行了说明。咱们来看看他是咋说的,提醒一下,此段专业性强,可能会看晕喔。又是一段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这段诗讲的意思,恐怕需要有一点中医根底才能看明白,最基础的意思就是浮脉说明病在体表。

  书里的内容看了几遍,对这27种脉也了解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个问题也是历来学习把脉的一个大问题,古人把这个问题用八个字总结出来,就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啥意思?就是你这27种脉看起来挺明白的,可是用指头来分辨的话,可就不容易了。

  这里要稍微补充一下,关于脉的种类,后人又给补充了一种,所以后世统称28种脉。

  本人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在此声明一下,本人的陋文本来是写在自己的博客上的,是写给对中医不了解,但是还是有点点好奇的人群的。原封不动的搬到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论坛上不大合适,因为在这个论坛上转悠的人都是有两把刷子的,早已经过了中医ABC的阶段,更何况论坛上的高人有的是,这个文章拿到民间中医网上去发会更合适一些。但是改文章也是个费力气的活,本人想还是偷点懒吧。把文章发在这里,也是觉得这个论坛老师多,希望论坛上的老师给我们指点指点怎么把脉,关于本人文章里的诸多不宜,还请大家见谅了。

  不过对这个问题,古人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多试,试的多了,指头就有感觉了,对什么“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这些像诗一样的充满文学想象力的描述就有体会了。

  于是,有一段时间我就经常试脉,睡觉前先试试脉,早上醒了也试试脉,开会领导讲话时也偷偷的试试脉。不光试自己的,连我老婆也成了我试脉的对象,动不动就被我抓过手来,搞的她很烦。

  很快,就有了第一次给别人试脉的经历。这次试脉挺神奇,所以过去很长时间了我还是记忆犹新。那是很多年前,跟两个朋友一起吃饭,说起把脉来,其中一个朋友就让我把把试试。这个朋友是位女士,身材苗条。因为是第一次给别人把脉嘛,心里没有底,把了好长时间,也很认真,细细体会脉在指下的感觉,结果呢,还真的发现了她的脉有点异常。什么异常呢?我发现她脉里的血流不流畅,有涩涩的感觉。我想,为啥血流会发涩呢?是不是血液有点粘稠呀?有粘稠的话是不是因为血脂高呀?可是血脂高的人一般体型比较胖,可是她的身材与血脂高联系不上啊。把了半天脉,总要交作业,所以犹豫再三,我鼓起勇气说你血脂有点高。没想到,她说是啊,我是血脂有点高。我的天,居然蒙对了。不过从那次以后,遇到脉有涩感的,我就会考虑一下血脂高的可能。

  还有一次,我老爸感冒了,我给老爸试脉,这次试脉一下子让我明白了浮脉是什么样。我的手指一搭上老爸的手腕,就试到了脉,稍往下按,发现这个脉不是像平时表面抵抗力小,往下一些抵抗力大,而是在表面就有硬硬的抵抗,像按在一块浮在水面的木头上,要多用点力才能按下去,按下去之后会感到脉管的中部反而变软了。霎时,“如木浮水”这四个字一下子跳到了我的脑子里,哦,原来“如木浮水”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脉书上说浮脉主病在体表,现在老爸感冒了,不就是病在体表嘛。后来老爸感冒好了,我又试了试脉,果然原来浮脉的感觉没有了。

  我妈的脉也很有特点。我给我妈把脉的时候,发现她左右关脉都很有力量,可以明显感觉到指下脉对指头下按的抵抗力。我妈是多年的高血压,我想,这指下的感觉应该就是高血压的直观体验吧。后来我试到类似的脉象时,发现对方都有高血压。

  还有一次很难忘的试脉经历。那次是多年前,我一位香港的朋友一家来青,我请他们吃饭,然后逐一给他们把脉。其中朋友的妹妹年龄四十多岁,她右手的尺脉让我很吃惊,因为尺脉按下去之后,发现脉的底部很紧,硬。当时试这个脉的感觉,打个比方吧,就像在河底摸到了一段绷的紧紧的绳子。我后来摸个很多脉,说实话,像这次这么紧的脉我还一直没能见到。脉书上说紧主寒,尺脉对应着腹部,就是说她腹部寒气很重。那么,寒气很重的话,她肯定会肚子疼。于是,我就说,你肚子有问题,经常会肚子疼。话一出口,这位女士立刻说,对对,我是有这个问题,会肚子疼,疼起来很要命。于是周围的人都用钦佩的眼光来看我,让我感到有一点小得意。

  上面我们讲到了两个把脉的专有名词,一个是“寸脉”,另一个是“尺脉”。什么是寸脉和尺脉?要明白这两个名词,我们需要从中医的三根手指头说起。

  大家都知道中医把脉的时候,要伸出三根手指头,搭在手腕下面的位置上,然后就是眯着眼睛做高深状。这个时候,被把脉的我们一般都屏住呼吸,眼巴巴的看着大夫,希望从他的眼神里看出点什么来。

  你想过没有,为啥大夫要用三根手指头?难道两根手指不行吗?原来,脉分寸、关、尺三部。大夫伸出三根手指,每个手指对应一部。这个寸、关、尺的名字有什么讲究吗,好像和长度有什么关系。是的,还真有关系,下文我们会说到。

  这三部的位置如何找呢?基准是中间的关脉,它的位置很好找。先在大拇指那一侧的手腕下面找一块突出的小骨头,找到这块突出的小骨头后,稍微往它的内侧一搭手指,就可以试到有脉搏在跳动。这处脉搏就叫“关脉”。找到了关脉,其他两部就可以随后找到了。把食指、中指、无名指搭在手腕下面脉跳的地方,中指对准关脉,食指靠近手腕,那么食指下的脉搏就是寸脉,无名指手下的脉搏就是尺脉。为什么食指下的叫寸脉,无名指下的叫尺脉,而不是反过来?这是因为,关脉的位置到手腕的腕横线大约是人的同身寸一寸的距离,所以叫寸脉;关脉的位置到肘大约是人的同身寸一尺的距离,所以叫尺脉。

  好了,寸关尺这三个部位我们搞明白了,这才是八字一撇。接下来我们再揭开一个中医把脉的秘密,就是这寸关尺三部都代表着身体的哪些地方?不过,这个秘密要讲明白,不是件容易的事。为啥?因为历代经典脉书上的观点并不一致,神仙打架,遭殃的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到底该听谁的啊?为了省事,我们也不一一介绍各路神仙都是怎么说的了,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一个说法是:左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胆、肾和左腹,右手的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胃、肾和右腹。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吐槽一下中医。你说中医常常标榜自己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连一个把脉的基本问题都没有定论,怎么能不让人怀疑你的科学性?

  从上面寸关尺对应身体的部位,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一个规律?你看啊,心和肺都是寸代表,心和肺是不是在躯干的最上边?肝胆、脾胃属于关,他们四个是不是住在躯干的中部?肾和腹部属于尺,它们是不是都在躯干的下部?我们把手臂往上伸的话,寸关尺依次上下排列,是不是和它们代表的腑脏们在人体的上下排列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后来我学习其他诊法的时候,发现身体上很多地方有这种对应关系。比如耳朵上有完整的身体信息,它们的排列像一个头朝下蹲着的小孩。从两眉之间到鼻尖这一溜也对应着人的腑脏,并且也是上下有序来排列的,如两眉之间是肺,两眼之间是心,鼻梁是肝,鼻头是脾,鼻翼是胃。有经验的中医从病人的眉心到鼻子这一段就能看出疾病的信息,比如两眼之间有横纹的话,就提示这个人有心脏病,再如好多人鼻翼发红,这说明胃有热。除此之外,脊柱上也藏着全身的信息,手掌上也有全身的信息。脚上就不用说了,每个足疗店都贴着图。

  其实想想也很正常,人就是一个细胞分裂出来的,这一个细胞就包含着人所有的信息啊。

  说到这里,我们把话转回来,继续说我学把脉的事。俗话说,熟能生巧。随着试脉的时间越来越长,逐渐能感觉出来每个人的脉都不大一样,也生出了新的疑惑。

  六、新的疑惑有一次回老家,给本家一位堂叔把脉。堂叔说他有便秘的问题,尤其是喝酒后,有想法没办法。我试脉,发现他有一个尺脉很有特点,就像是吹足了气的气球,紧绷着,有很强的力量和下按的指头对抗。有一阵,我老婆说痰多,老是有痰要吐,但不是咳嗽。我试了试她的脉,发现右关脉,就是代表脾胃的地方,指头按下去感觉下面像是有个豆子在跳,慢慢按下去,会感觉到指下血管里的血流有明显的波浪感,并且这个波浪非常滑利。这不就是滑脉吗!滑脉主痰,怪不得老婆说痰多!通过这个脉也可以看出,这个痰的来源在脾胃。随着脉把的越来越多,对书上讲的一些常见的脉,逐渐有了些直观的认识,有时候也会像上面讲的几个例子一样,通过把脉了解对方有什么问题,说出来还能把人家吓一跳。学脉几年了,对27种脉,我还是挺头大。我真是感慨古人的细致,一个小小的脉搏竟然能分出这么多种类。要命的是给我们后人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要把每种脉的特点、主病都记住,真是很难。我的记忆力不好,背书的功夫不行,上学的时候,历史学的最差。我学习的时候,特别依靠理解,书上的内容理解了,就容易记住,如果不理解,那就基本不往脑子里去。所以我这种脑子只能学理科。现在理科脑子又作怪了。我想,这么些脉,每个脉主的东西都不一样,这如何能记得住啊?再者,就算把脉书上的内容死记硬背过,把脉的时候一条条的来套,这叫死搬硬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我想,学习脉只能靠死记硬背吗?难道脉没有原理吗?为啥脉会有各种各样的样子?为啥滑脉会主痰?为啥浮脉主表?为啥紧脉主寒?一大堆的问号在脑子里,想啊,想啊,就是想不通。

  记得我中学学习化学的时候,刚开始接触各种元素,就很头大,老是记不住这些元素的名字,感觉他们很乱。后来学习到了元素表,感觉门捷列夫先生真是个伟大的天才,他揭示出了各种元素的内在规律,把看起来杂乱的元素们排列的规规矩矩,秩序井然。其实真正的高人就会让看起来很复杂的东西变得很简单。那么脉里的规律是什么呢?

  不得不说,网络真是一个好东西。网络是个信息的海洋,对于想学东西的人来说,网上几乎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有一段时间,我在网上发现了有一位中医高人在讲一本很受追捧的中医书《四圣心源》。这本书是清代的,作者是惊才绝艳的一代宗师黄元御。这位中医高人呢,网名叫根尘不偶,实名李玉宾,老家是山东潍坊的,巧的是和黄元御是老乡。这位李老师呢,他是属于《四圣心源》这一派的。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家看武侠书,都知道武林中有很多很多门派,每一派都有自己的独家武功。其实中医也差不多,也分了很多很多派,大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本领,相互看不起,都觉得自己最牛。

  这位李老师出过一本中医书叫《临证辨象》,我拜读过,对我很有启发。他治病就是用《四圣心源》的那一套理论,可以说是得了这一派的真传。所以看到他的讲课,我就知道有货,找来认真的学习。这个学习,让我中了“大奖”。

  当然不是中体彩了,而是李老师的讲课,给我打开了一扇门,门的那一面,就是无数中医人梦寐以求的中医珍宝-脉的奥秘。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李老师的讲课是一个系列,其中有一课是专门讲脉的。在这个课里,李老师先讲了一段他对把脉诊病的看法,这个看法直接颠覆传统对把脉的认识。

  李老师说,诊病是靠望、闻、问、切,但是这四个里面,前三个都靠不住,只有切脉是最可靠的。我看到这里就有点蒙。因为在脉学的圣经《濒湖脉学》里,李时珍说不能只靠切脉来诊病啊,要四诊合参才可以的。而且不光李时珍这么说,几乎我见过的所有文章,都说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而且好多名医的医案里都有舍脉从证的记录,就是脉象和其他方式诊出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舍弃脉象,以其他诊断为准,怎么李老师敢说切脉是最准确的呢?

  不过李老师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且听我慢慢道来。他说有的人可能美容,或者化妆,那么会影响望诊的效果。有的病靠闻是闻不出来的。还有病人回答你的问题或叙述病情不一定真实完整,可能会把很关键的信息给漏掉了,你不一定会从病人的叙述中得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所以说望、闻、问这三种手段都不怎么可靠。而切脉就不一样了,脉是客观的,病人无法主观改变他的脉象,所以从脉里得到的信息是最准确客观的。还有一个,就是脉可以即时的反映出身体状况,反映疾病当时的动态,就像现场直播一样。而其他方式没有这个优势,比如很多中医都要看病人的舌。李老师说,舌苔反映的病情有点滞后,不像脉是实时的,所以李老师看病几乎就是靠把脉。

  上面说了,李老师对把脉的看法很颠覆,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把脉,我的心中只有你”。后面,他就接着讲怎么学习把脉,想不到,这段内容更加颠覆。他说,你要把二十八脉统统忘掉。我的天,统统忘掉?!

  李老师说,脉的形态有万千,只分成28种失之太简,分成千万种则太繁。试脉的时候,不要用28脉来套,而是放下28脉,用心来体会脉的象。可以把脉想象成河里的流水,体会水流的感觉。有的水流湍急,有的和缓,有的是波涛汹涌,有的是涓涓细流,等等。体会的多了,对脉有感觉了,慢慢的摸脉就像进入了病人的身体,病人五脏六腑的情况我们就清清楚楚了。我想,李老师的这个说法很像武侠小说里的“无招胜有招”啊。写的这里,我忽然想起《倚天屠龙记》里,在武当山的一场江湖恶斗的现场,张三丰教完张无忌太极拳后,告诉他的一句话:把招式忘掉。

  于是我以后把脉,就放下以前学过的28脉的招式,开始学习体会脉。渐渐的,也悟出了一点东西。下一节,我将大胆献丑一把,将我悟出的东西写出来,希望路过的方家批评指正。

  感谢大家的鼓励,再发一篇。论坛上有水平的老师很多,希望老师们多多指导。另外,昨天看毛老师写的帖子,看的如痴如醉,深深的羡慕中八、脉的体悟之一把脉的时候,会发现有的人脉很细,很弱,有的人则很脉道充盈。我记得多年前和一帮同行的朋友去崂山玩,在半山的一个亭子里坐着歇息的时候,给各位朋友把脉,就有典型的这样两个脉。一个朋友人长的很苗条,两手的脉试下去让我很吃惊,很细很弱的一条线,要很仔细的试才能试的到。打个比方就像一条河到了枯水期,往日的水流不见了,只有走到河床地下,扒开枯草丛,才能看见还有一条小细流显现出来。另外一位女士,身材丰满匀称,她的脉就有充盈的感觉,像夏天的河流,水很旺盛。以前就是按照脉书上来套,这是哪种脉,那是哪种脉,然后看它们分别主什么病。既然李老师教我们来体会脉,那么对于这两种脉,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河流的枯荣。人体流动的血液不就是大自然中的河流吗?于是由河流的枯荣一下子就想到了人体血液的枯荣。很显然,脉细小的朋友血虚,脉充盈的朋友血足。血是维持身体机能的主要物质之一,血虚的人会机能不足,显现出虚像,如体力不足,毛发不荣,睡眠不深等等。我把这些症状说给这位朋友听,她基本上都点头称是。相反,血足的人身体机能旺盛,身体健康,体力充足,毛发旺盛,睡眠也不错。等我把这些判断说出来后,也得到了我这位朋友的认可。把脉的时候,经常会试到一种像气球一样的脉象,一般会出现在左右关脉的位置上。这个比方也许不太恰当。脉是血管嘛,所以试的话,指下应该是窄窄的长条。但是这种脉就不一样了,原本是挺窄的脉好像充了气一样,变得胖了,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指下血流的感觉不是原来的柔和,而是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很有弹性,或者说有抵抗力。为什么脉会变成这样的呢?经过思考,我也想“明白”了。上面我们不是用气球打比方了嘛。我们接着用气球来理解。中医里有个概念是“气”,中医讲,气在身体里无处不在,身体的机能就是靠气来推动的。我想,人正常状态下,身体里气的含量应该是不多不少,就像一个气球充的气不多不少,按下去既不会软塌塌的没有抵抗,又不会硬硬的抵抗很强,而是充盈度适中。如果气的运行在体内出现了异常,在某处出现了郁结,就是局部气过多了,那么这个部位压力就会变大,就像气球气多了一样,按下去变硬。这样一理解,对这种脉就明白了,它说明了身体里面有气的郁结。那么反过来,对于按下去感觉偏弱的脉,想想瘪下去的气球就知道,那就是脉对应的身体部位气不足了,那么这个部位气不足就会造成这个部位机能衰弱。这种理解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记得我曾经对关脉抵抗力强的几个人用过四逆散等破解气郁结的药,基本上吃药之后都会有放屁的情况出现,这不就是把郁结的气给排出体外了嘛。还有脉的浮沉也容易理解。浮脉一般出现在感冒的初期,或皮肤病。这是为什么呢?感冒的初期,中医认为这是外邪在侵袭人体的体表,人体就会派出大量的防御力量到体表进行抵抗。大量的防御力量到了体表,就会造成体表的“气”大量增加,而体内就会相对空虚。人体有皮肤病的话也是这样,为了抗病,人体会调动防御力量到体表,而体内也变的相对空虚。既然脉是身体的全息反映,那么体表“气”的大量增加,脉的“表”,就是脉接近皮肤的部分就会比平常时候有力,脉的内部就会相对弱。还用气球打个比方,就是有更多的气被吹到气球表面,使气球膨胀的更大。但是气球里面的气并没有增多,所以气球表层以内的气会相对变少。当然现实中这样的气球不会存在,我们这里只是来打个比方。所以浮脉的特点是轻按既得,脉在皮下的浅层,深按反而感觉空。需要说明一点,这个“空”是相对的,就是比正常的时候略显“空”一些,而不是很空。如果很空的话,说明体内的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体表的兵力只是假象了,实际上身体已经很虚弱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脉就不能叫浮脉了,而是芤脉了。为了便于识别芤脉,古人给芤脉找了一个形象代言人:葱管。沉脉与浮脉恰恰相反。当疾病突破人体体表的防线,深入到身体内部的时候,人体的防御力量也不能继续在体表呆着了,而是要撤到体内继续与疾病作战。这个时候,人体的防御力量经过体表的作战,一般消耗都很大,部队减员也很严重。当人体的把防御力量集中在体内时,体表的兵力部署就很少了,脉上的反应就是浮脉没有了,指头要按到接近脉管底部的地方才能试到血流。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这个脉好深啊,这种脉就是沉脉。光了解了脉的浮沉还是远远不够,实际的临床上,浮脉和沉脉往往和其他小伙伴一同出现,就像包青天的故事里,王朝经常要跟着马汉,而杨六郎传奇中孟良总是拽着焦赞一样。比如在感冒的病人身上,浮脉的小伙伴往往是紧脉,那么这个紧脉又是怎么一会事呢?

  作者: 桂枝青:↑七、脉的奥秘不得不说,网络真是一个好东西。网络是个信息的海洋,对于想学东西的人来说,网上几乎有取

  桂老师,李老师的名字?书哪有?。武术上, 无招胜有招,我最有发言权,我就是干这个的。它的前提,是要掌握多种武术招数,在从原理上仔细推悟。想要达到它,没有一万多个小时,就是吹。我从小练想,十多年了才有所悟,无招胜有招。老师说我不笨。

  您别称呼我老师,实在是不敢当。我就是一个中医爱好者,水平很低,把文章发在这里是抛砖引玉,希望论坛里的老师给咱讲讲脉。李老师名字叫李玉宾,他的书我是在书店买的。

  谢谢大家的鼓励,再发一篇。九、脉的体悟之二寒风呼啸的时候,人在户外都习惯要紧缩着脖子,四肢也会变得有些僵硬。家里的食用油温度低了之后也会变得粘稠凝滞。中医发现,人身体内部和自然界很相似,寒气进入了人体也会引起凝滞和收缩,所以中医讲:寒主收引,寒主凝滞。身体局部的这种收引和凝滞在脉上会有紧的感觉,所以脉书上说,紧脉主寒。那么,这个“紧”在指下是个啥感觉呢?这个就需要经常摸脉,熟能生巧。脉摸的多了,就知道正常的脉在指下是一种比较柔和的感觉。紧脉,就是平时柔和的感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硬邦邦的感觉,像是脉戴上了一个金属外壳。我上文提到,有一次把脉给朋友的妹妹把脉,发现对方尺脉很紧,由此知道她腹部有寒气,推知她有腹疼的问题。这是紧在尺脉的情况。如果把脉的时候,发现对方是浮脉,脉试起来还有不柔和、发紧的感觉,这就是紧脉和浮脉同时出现,就会知道对方的寒气是在体表,那么治疗就有的放矢了,应该来驱除他体表的寒气,这个时候用麻黄汤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浮脉的小伙伴还不只是紧脉一个。还有时候,你摸一个感冒病人的脉时,发现对方的脉是浮脉,但是没有紧的感觉,相对缓和一些。这就说明侵袭体表的敌人不是寒气,这个时候再用驱除寒气的办法来治疗的话,就错误了。那么这种缓和的脉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这个病人受到了另外一伙敌人的侵袭,这伙敌人有个中医名字就做“风”。这伙敌人不像“寒”那样,有把我们凝固住的本领,他们恰恰相反。自然界的风我们太熟悉了,风没有静止的,风的特点是“动”,大动有大风,小动有小风,不动没有风。这个风侵入我们体表后也是这个脾气,他们来去无踪、捉摸不定,打的是迷踪拳,踢的是无影脚。我们身体的国防部发现有敌人入侵体表了,会调集我们的抵抗部队“气”到体表进行抵抗。可是,部队虽然调到了前线--体表,但是对这伙忽来忽走的敌人有点素手无策,没法逮住他们的主力进行决战。因为没有和敌人发生激烈战斗,所以体表的气还是相对和缓的,那么脉象也是相对和缓的。这个时候,病人往往有一种症状,就是微微出汗。中医有一个方子叫做桂枝汤,治疗这种感冒效果非常好。上面说的是我对几个常见脉的体悟,这几个脉我感觉还挺容易理解的,但是还有一个常见的脉,却像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让我难以琢磨它的真实面容。这个是什么脉呢?它就是弦脉。说起这个弦脉来,真是挺让人头晕的。你像什么浮脉啊,沉脉啊,紧脉啊这些脉,一试就知道,清清楚楚的,而这个弦脉是什么样子却不清楚。脉书上说弦脉是“如按琴弦”。按在琴弦上的感觉应该是细细的,有硬度,还有韧性,你说对吧?把脉的时候确实能把到“如按琴弦”的脉。可是让人挠头的是,我发现有的中医不这么认为。比如我以前看中医的时候,他们会给我在病例上写上“脉弦”。我的脉自己很清楚啊,很粗啊,一点也不细,怎么会是弦脉呢?记得有一次我还弱弱的问了一声那个大夫:“弦脉不是应该是细的吗?”大夫回答:“粗脉照样可以是弦脉”。大夫是经验丰富的主任级中医,我是只菜鸟,自然不敢再说什么,怕再多嘴的话招来人家的白眼。由此可见,大家对弦脉粗细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只是弦脉的一层面纱,弦脉还有一层面纱,就是它的硬度。这个说来话长。中医体系里有一种病叫小柴胡汤证,白话讲就是肝胆系统紊乱的一种病。大家一般认为这种病一个常见的脉象就是弦脉,就是说见到弦脉,就可以考虑是不是有小柴胡证。我在给别人把脉时,有时候会遇到一种脉,是细细的,其硬度呢,既不是像琴弦的韧性那么大,有不是软弱无力,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我第一次把到这个脉的时候,是有一次在上海出差,给我们大连公司的一位领导把脉时,在他的右关脉,就是脾胃部位有这样的脉。我想了想,问他是不是会有口苦?他说是。我又问他嗓子干嘛?他又说是。我又问他头晕吗?他说自己血压高,有点头晕。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口苦、咽干、目眩是小柴胡汤证的常见特征,这就说明这位领导身上有小柴胡汤证。后来,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的右寸脉,就是肺脉的位置也把到了这种脉。虽然我对这个脉象出现肺脉的位置上感到挺奇怪,我还是问他:“你口干吗?口苦吗?”对方说是。可见这个朋友也有小柴胡汤证。巧的是,我今天给一位同事把脉,她的右关脉也是这种脉。我说你有口苦,她说是。又是一位小柴胡汤证患者。通过这几个把脉的例子可以看出,这种脉虽然不如琴弦那么有韧性,但也应该是中医们所说的弦脉了。我在前面说过,中医就像武林一样,也有门派,比如我是学经方的,可以称为经方派。不过我这种不入流的中医爱好者,自称为某某派有意淫的嫌疑,用时髦的话说,是有点“任性”了。本分一点说,我应该是经方派的一个小小的学徒才对。其实在经方派这个大家庭里面,还有不同的小门派,就像佛教里还有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分支一样。在经方派的小分支里面,有一位叫刘志杰人创立了汉传经方一系,在近几年才刚刚兴起。去年我学习了刘志杰中医的书,收获很多,自我感觉临床治病的能力有了提高。在他的书里,反复说弦脉主水饮。这个提法我看了感觉既新鲜又迷惑。新鲜是因为我印象中以前没见过这个说法,迷惑是我以往的学习中弦脉是和小柴胡汤证等肝气郁结关系密切,不明白它怎么又和水饮勾搭上了。这里要解释一下水饮是啥东西。水饮是个中医名词,通俗的讲就是身体里多余的水。我慢慢的发现,刘志杰中医的这个说法往往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有一次同学小聚,我给一位同学把脉,说她以前生过大气,还有一侧肚子疼的毛病。同学说她以前确实生过大气,不过那一侧不是肚子疼,而是腰疼。这次把脉的经历我在一篇博文《最近治病记录(续八)》里详细的记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这次把脉同学们都感到很神奇,有的网友看了博文后也觉得很神,好像我有吹牛的嫌疑。其实一点也不玄乎,这个就是窗户纸,一戳就破。关于脉上如何能把出以前生过大气这层窗户纸,我们留在后面再戳,这里先说说我同学腰疼的问题。我给同学把脉的时候,就在她的一个尺脉上感到了“按若琴弦”的感觉。指腹刚刚压到脉上的时候,这个感觉是没有的,随着指腹一点点的往下按,在接近脉管中下部的地方,渐渐感到了有一条弦显现出来。根据刘志杰老师的说法,我就把这个弦脉和水饮对上了号。她的脉所对应的身体部位有水饮,就会引起疼痛。可惜因为对部位把握不准,把人家的腰疼说成肚子疼了。还有一次去上海出差,给厦门公司的一位领导把脉,也在他的一个尺脉上把出了弦脉,我说他有一侧腰疼,也被我说中了。后来我又多次把出弦脉,发现这些有弦脉的人身体里都存在水饮的问题,看来刘志杰中医所言不虚。这就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弦脉为什么会主水饮呢?

  十、脉的体悟之三上面咱们说了,弦脉是个不好捉摸的脉,对于弦脉为啥主水饮,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有一天忽然有点明白了。其实还是要从“气”上去考虑。从前面对浮脉、沉脉等脉的理解中,大家可以看出脉的形态就是“气”在人身体内分布的反映。气在表,脉就浮,气在里,脉就沉。气缓,脉就缓,气紧,脉就紧。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气”像是开锅后的水蒸气一样的状态,水蒸气遇到了锅盖,就会有些凝聚成水。如果身体里的气也遇冷,是不是也会凝聚成水?那么脉的形态除了气的形态外,还会有“水”的形态,那么“琴弦”样的脉是不是“水”的形态的反映呢?因为水是凝聚的气,所以弦脉也偏硬,呈现一种“凝聚”的形态。这样一理解,对弦脉的形态就有了豁然开悟的感觉。但是我能感觉出来,这个主水饮的弦脉形态上与小柴胡汤证的弦脉是有区别的。小柴胡汤证的弦脉,脉的韧性小,偏软,与周围没什么粘滞感。主水饮的弦脉是什么样子呢?打个比方,有一张床单铺在水面上,床单两头有人拽着一根绳子水平从水下往上提,挂着床单脱离水面,床单大部分还漂在水面上,那根挂着湿乎乎床单的绳子就是这个弦脉的感觉。正面来描述的话就是,往下轻轻按脉,慢慢的有一条有韧度的线会在指下显现出来,这条线跟周边有粘连的感觉。有了这样的体悟后,我对弦脉逐渐感到不是那么糊涂了,并且给别人摸脉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脉。当然这种理解纯粹是我的一家之言。这种对脉象的理解没有标准答案,这恐怕也是中医的特色吧。正当我感觉已经撩开了蒙在弦脉上神秘面纱的时候,我又摸到了一个很奇怪的脉。记得那是14年的年初,春节过完时间不长,我跟几个老朋友一起聚会,是在一家自助餐厅里。饭吃的差不多了,我给其中一位女士把脉,在把一只手的尺脉的时候,在正常的脉里面忽然若隐若现的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小脉-一条硬硬的细丝,刚刚感觉到,又没了。就像把手伸到小河里体会水流的时候,忽然在水里被一根铁丝碰了一下手,你还没反应过来呢,它就消失了。这真是个很奇怪的事,我还是第一次遇到。于是我又凝心静气,仔细的反复试探,来捕捉这个脉,终于指腹在脉管里一个很细微的深度变化后又探到了这个脉。这次以发现它后,指头就立刻贴住它,生怕再让它消失。这个脉和弦脉很像,也是细长的,但仔细体会,还是有区别。第一个区别是它更细,第二个区别是它短一些,不像弦脉那么长,第三个区别是它比弦脉硬一些。除了这些之外,我老是还感觉它有不一样的地方,但一时又说不出来。再仔细体会了一会儿,明白了。它不像主水饮的弦脉那样死气沉沉的,这个脉好像有生命一样,它在指下有一种不安分的冲动。我的天,这是个什么脉?我楞了一会神,跟朋友说,你这个脉我搞不懂,但是我可以确定你这一侧的腹部有问题,好像是长了什么东西,是啥东西我不知道。朋友立刻说,我刚刚体检完,这里长了个子宫肌瘤。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啊!于是这个特别的脉像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面。时间到了夏天,一天,有在外地的同学回来,于是同学们就小聚了一下,还把我们一位深受爱戴的老师也请来了。吃饭之前,我给老师和几位同学把了把脉。给其中一位女同学把脉的时候,我又在她的尺脉里发现了一个特别的小脉,细细的,硬硬的,还有一种不安分的样子,和上次子宫肌瘤那个脉是一样的。我把女同学其他的脉象所反映的身体情况说完后,有些迟疑的说,你好像有子宫肌瘤。我这位女同学说,对啊,我最近体检查出有子宫肌瘤,直径有两三公分大。顿时同学们都感到我很神,我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把完这位女同学的脉后,接着给另外一位女同学把脉。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奇怪的脉在这位女同学的尺脉里又出现了。我想,不会这么巧吧,连着两位女同学都有子宫肌瘤?我又仔细的试了试,确实是这个脉,不同的是这个脉稍微大一点。我只好说,你好像也有子宫肌瘤,不过你的还要大一点。女同学说是,她也是近期体检查出子宫肌瘤,个头比前面那位女同学的大得多。看来,这个脉真的就是子宫肌瘤的脉啊。原来神奇的把脉把出子宫肌瘤不是传说啊。后来我想,为什么这个脉对应着子宫肌瘤呢?或者说为什么子宫肌瘤会出现这样的脉象呢? 下节我们接着聊。

  其他中医论坛中的高手还说过,弦脉还主情志的郁,愤怒时亦可见至“表”,严重时还表现为“豆脉”。

  十一、脉的体悟之四中医认为,人体里长的肌瘤啊,囊肿啊,都是人体里的气所化的。为什么气会化成这些东西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一个城里里有一天早高峰的时候路上堵车,车是不是会越积越多?有的积的太严重了就结成疙瘩了。气在身体里不停的流动运行,就像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一样,有时候也会遇到堵塞。堵塞的时间太长了,堵得太厉害了,一部分无形的气也会结成疙瘩,失去“动”的能力了,就会化成有形的积。这种积和水饮不同,触之有物,所以它在脉上的硬度也会比弦脉硬。又因为这个积里面有气血、会长大,所以脉下感觉和弦脉的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不一样,它像是有生命,有不安分的感觉,甚至会感到有一种戾气。就这样慢慢的体悟,对脉的理解逐渐的深了一些,把起脉来就有一些感觉了,有时候给别人把脉的时候就会说的有模有样。记得去年(2014)夏天接待了一位大连的朋友,吃晚饭的时候我给他把了把脉,当我把脉后把他的身体状况说出来时,他当时的表情真可以用“目瞪口呆”四个字来形容,他嘴巴张了好一会儿,才说:“你是怎么把出来的?你是不是提前知道我的身体状况了?”那么他的脉是什么样子呢?我试脉时,发现他右关脉胀,深按的话却柔弱无力。右关是脾胃,胀反映他现在的胃正处于“胀”的状态中。深按无力,说明胃的胀是表象,胃的本来面目是“虚”的。我说:“你现在胃胀,你的胃一直不大好,是多年的老毛病了,容易胃胀。”我试他的左关脉,发现和右关脉很像,有点胀,但是深按的话也是柔弱无力。右关脉是肝胆,有点胀说明有肝气有点郁结,深按无力说明肝气的本来面目是“虚”。肝主生发和疏泄,肝脉无力就会造成生发和疏泄乏力,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症状,其中一个容易被注意到的就是血压偏低。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果肝气有郁结的话,血压往往会变高。一个肝气虚的人有了肝气郁结的话,原来偏低的血压会慢慢上升,人会发现血压“正常”了。这个“正常”一定要打上引号,因为这个“正常”是不折不扣的假象,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我对朋友说:“你年轻的时候血压偏低,现在血压正常了。但是你不要太高兴,这个血压正常是假正常。”他的右寸脉虚。我说“你看起来挺结实的,但是气虚,容易疲劳。”其他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总之这次把脉朋友很服气,后来又给他开了个半夏泻心汤的方子治疗胃胀。慢慢的,像这次这样给朋友把脉的经历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体会到把脉的神奇,往往能把对方的身体状况说的大体差不多,这也为跟朋友聚会增添了别样的乐趣。但是也有很多遗憾的时候。有一次给朋友把脉,朋友有肾结石,结果我没有把出来。还有我一位同事也有肾结石,但是我在他的尺脉里没有找到任何异样。这也是很奇怪的事,这个肾结石为什么在脉里找不到呢?还有一些脉像,我也搞不清怎么回事。比如寸脉上,就是心和肺脉的位置上,在有的人这个位置上会试到有两个脉,一个比较明显,往往是斜的,另一个不明显,仔细试才能试到。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有两个脉呢?在网上和书里找,也没有找到答案。我还发现有人右寸脉就是肺脉浮大,就是脉很散的浮着,力度也不弱。这是个啥意思?想来想去也没想明白。这说明,在学习把脉的路上,我还刚刚起步,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啊。学习把脉,既要多试,还要多悟,但我感觉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像我们这种资质平庸的人,悟性很有限,就像井底的青蛙,想破头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都是啥样子,所以要提高水平,不向高人学习肯定是不行的。向高人学习,看书是一个捷径。后面接着给大家介绍我看过的两本对我学习把脉很有帮助的书。

  十二、《医家秘奥》网上有一个网站,叫做华夏中医论坛,是个很好的学习中医的地方,有段时间我经常上去看帖学习。有一次看到一个非常好的帖,这个帖是一位中医讲述他学习把脉的经历。这位中医比较幸运,跟过师,得到了良师的指点。除了跟师外,他还看了不少把脉的书,他特意提到一本书,叫做《医家秘奥》,说这本书对他帮助很大。这使我想起,以前也看过一个什么帖,里面对这本书也很赞,说学习把脉的人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我以前知道,是明朝的一位名医写的,这位名医的名字叫做周慎斋。为什么我知道这位名医呢?因为我看过他徒弟的徒弟,一位叫胡慎柔的人写的另外一本书,叫做《慎柔五书》。周慎斋的学问形成了一个学派,叫做慎斋学派,《医家秘奥》和《慎柔五书》这两本著作就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作。很遗憾的是,《慎柔五书》这本书我没看完,就是看过的部分也是浮光掠影,看过之后很快就忘了。这个不怨我,书是几百年前的人写的,又是深奥的医理,读起来要斟字酌句,还要深刻领悟,实在是太费脑子了,看不了几页就昏昏欲睡了。(在这里也悄悄吐槽一下,学习中医是个辛苦活儿,远不如看看电视、读读闲书来的轻松愉快。)话又说回来,既然周慎斋写的《医家秘奥》这么受推崇,那么咱就买来学习学习。于是我就买了这本书,回来读。读起来发现,怪不得胡慎柔的书难懂,原来他师爷爷的这本书一样看起来头很大,基本上看两页就开始打瞌睡了。硬着头皮看了前面的一部分,很累,不过还是有收获,我发现周慎斋老先生对脉有独特的理解。当然这也许不是周老先生的独创,恕我见识浅陋了。他独特的地方是什么呢?我简单说,就是把五行的生克与脉结合了起来,使各部脉相互关联,成了一个整体,诊者可以通过把脉对病人的脏腑有整体把握,这对临床治病大有裨益。那么他具体是如何关联的呢?这个很有意思,在这里讲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把两只手掌掌心朝向自己抬起的时候,两手的脉也就朝向自己了。这个时候,脉的寸关尺正好是上下分布,寸在上,关在中间,尺在下。打个比方,如果寸关尺是一栋三层楼房,那么尺是一楼,关是二楼,寸是三楼,两只手的都一样。那这一、二、三楼里都住着哪些住户呢?周老先生认为,左手一楼住着肾,还有膀胱、小肠,五行属水,二楼住着肝胆,属木,三楼住着心和胞络,属火。右手的一楼住着命门和大肠,也属火,二楼住着脾胃,属土,三楼住着肺和胸,属金。大家都知道,这水、木、火、土、金五行,是循环相生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那么我们可以看出,顺着这个相生关系在两个楼里走一圈,路线图就是一个平躺的阿拉伯数字八。对于对中医不是很熟悉的人来说,这个路线图看起来有点“蒙”。为了让大家好明白一些,我们充当一下身体里面的“气”,来走一下这个路线图,进行实地体会一下吧。好了,集合,出发!我们先从左手的一楼肾阴家里出发,第二步就到了二楼肝胆家里。一进门就感到了不一样。一楼肾阴属水,家里很冷,大家冻的直打哆嗦。二楼肝胆家里温暖如春,大家顿时舒服起来。跟肝胆一家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后,肝胆说我们是木,木生火,下一步您们请上三楼。于是我们第三步就到了三楼心的家里。三楼除了心外,还住着心包,他是心的带刀侍卫。心属火,家里很热,我们边擦汗边听心讲话。心说,我是人身的君主,所以心火又叫君火。 我像国家的君主一样,一般要深藏起来,具体的事务交给丞相处理,所以我要给丞相分权。这个分权就是把我的火分给丞相,这个丞相的火就叫相火。这个相火住着哪里呢?就住着右手的一楼,命门家里。听到这里,我们赶紧与心告别,从心家里一个猛子扎下来,来到了右手的一楼命门家里。命门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说我的火很重要,我楼上脾胃两口子对食物的腐熟就是靠我的火供应热量呢,如果我的火力不足了,二楼脾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消化吸收食物的任务,人就会腹泻、消瘦。命门指了指楼上,说下一站就是他们家,请上二楼吧。于是我们就上了二楼脾胃家里。脾胃家里弥漫着蒸馒头开锅后的热气,看来楼下的命门一年四季给他们家当锅炉啊。到了二楼,脾胃两口子讲述了他们“土”家对身体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他们对身体的重要意义。我们受不了二楼的湿气,就跟脾胃两口子说拜拜,上了三楼,肺的家里。肺家里清爽宜人,有秋天般的凉快,我们顿时呼吸舒畅了起来。肺说,金生水,我负责把人体的气收敛起来输送给肾,你们的下一站是肾阴,请继续走吧。于是我们又一个猛子扎下去,回到了左手的一楼。以上就是我们的行程,也是五行相生的一个循环,这个循环里,我们分别两次从一楼到三楼,把两个楼的住户都走了一遍。这个路线也是人身体里的气运行的一个路线之一。除了相生,还有相克。相克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对应到楼里的住户,我们就会看到,左面一楼的水克右面一楼的相火,左面二楼的木克右面二楼的土,左面三楼的君火克右面三楼的金,正好是同楼层一一对应,左克右。那右面三楼的金克左面二楼的木,右面二楼的土克左面一楼的水,其规律是右上克左下。大家不要小看上面所说的这个相生相克,看起来很啰嗦,其实不厌其烦的说它,是因为周老先生的这套理论对把脉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把它们弄明白了治起病来就心中有数了。我就通过这套理论,为我同事治好了一个心动过速的毛病。我曾经把这个治病经历写过一篇博文,为了图省事,我把文章再摘录过来,反正都是我写的,也不会产生侵权问题,呵呵。如果已经看过我这篇博文的读者,请直接略过去即可。这个治病的经历是这样的:

  例二:36岁女公交车司机言:以前开破车足下漏风,冬季晚收班双足麻木不知痛痒。

  十三、一个凭脉辨病的例子我曾经有一位同事,是位年轻的妈妈,最近工作中犯了个错。我问她:你是个很仔细的人,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没想到,她立马眼圈一红,眼泪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在我的安慰下,她慢慢道出了原委。原来,生完小孩后,她身体一直不好,心跳很快,心慌心悸,晚上也睡不好觉,最近心跳到了120次,整天觉得神不守舍,强忍着上班。啊,怪不得。我让同事尽快去医院检查检查。过了一周,我问她检查的怎么样了?她脸色忧郁,说检查了,医院找不出毛病,这个科室让她找那个科室看看,那个科室让她找这个科室看,她感觉就像皮球被踢来踢去,谁也没法解决她的问题。看到同事这幅可怜样,我不由得对她懂了恻隐之心。我平时很少主动提出给别人看病。这次破例了,我对她说,我来给你看看吧。

  把她叫到我的办公室,开始给她把脉。她脉的特点是左手的寸脉和尺脉很弱,关脉很强。这显示她心和肾很虚,同时肝气郁结的挺厉害。

  我想,心气虚,所以会心慌心悸、心跳加快。左手尺脉是肾阴,肾阴虚也应会有症状表现出来,我就问她,是否有手心脚心发热,她说有。

  根据虚则补之的道理,我给她开了两个中成药,一个是生脉饮,一个是六味地黄丸,让她每天吃。

  过了一天,我忽然对这个脉象有了新的思路,决定让我同事换药。这个新思路是什么呢?

  这要从我最近看的一本书说起。这本书叫《医家秘奥》,它对脉学的阐述受到许多人的推崇。这本书里说左臂由下往上(举手)三个脉:尺、关、寸,正好是相生的关系,即左尺生左关,左关生左寸。其实这也不是作者的发明,因为黄帝内经里已经说了,水生木,木生火。左尺是肾阴,就对应五行里的水,左关是肝胆,就对应着五行里的木,左寸是心,就对应着五行里的火。那么这个相生怎么来理解呢?

  可以这样理解,水生木就是肾要把能量输送给肝,木生火就是肝要把能量输送给心。打个比方,能量是我们跑接力时手里握着的接力棒的话,肾要不断的把接力棒交给肝,肝则不断的把接力棒交给心。那么我同事的脉象提示了什么现象呢?就是肝收到肾的接力棒后没有如数转交给心,而是自己截留了大多数,只给了心一点点。因为肝抱了一堆接力棒,所以肝脉很强,心手上没有接力棒,所以心脉很弱。肾的接力棒交出的多,补充的少,库存空虚了,所以脉象也弱。

  你可能会问,肝为什么要把接力棒截留住呢?这就是问题所在,是因为肝不正常工作了,中医叫做肝郁了。

  为了好理解,我们再打个比方。人的气,就是人的能量。气的家是肾,它白天出来工作,晚上大部分要回家休息,留一小部分继续值班。所以我们白天眼能看,耳能听,手能动,人也精神,晚上睡觉后则看不见听不到,人也不知不觉不动。留下值班的气则负责心跳、呼吸、体温等我们基本的生理活动。这和我们城市很相像,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就像身体里的气,或者身体里的气就像我们一样,晚上休息,白天上班。好了,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早上上班的路上遇到了超级大堵车怎么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马路上会拥堵不堪,单位里则没几个人来上班,大家都在路上堵着呢。那么单位能正常运转吗?当然不能。

  说到这里,您就会明白了,这个心就像是单位,‘路上堵车了‘就不能正常运转了,就会出心慌心悸、心率失常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知道,疏解交通要靠交警。解铃还须系铃人,在身体里面充当交警这个角色的是肝。中医讲,肝主疏泄,这个疏,就是身体里各种通道的疏通。有的道路不通畅了,就是有气在这个地方郁结了,中医就叫做肝郁。

  我想,对于我同事的这种情况,我的治疗思路是不恰当的。我的做法相当于对缺人的地方进行定点空投来补充人员。其实人家不缺人,人都堵在路上呢。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疏解交通拥堵,让大家能尽快的到单位去上班。

  第二天,我又给我同事把了一下脉来确认一下,嗯,左关脉硬硬的,像一个结,确实是肝郁的厉害。于是我让同事停下现在吃的药,重新给她开了一个解决气在身体里交通堵塞的方子:四逆散。只有四味药: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五付。

  五付药吃完后,同事反馈好多了,心跳不那么快了,心慌心悸也减轻了。我试了一下脉,心脉和肾脉都不像以前那么虚了,肝脉也变得柔和一些了,看来用药效果不错。

  同事说,半夜起来把小孩尿尿后,还是需要好长时间才能睡着觉。我又继续开方:四逆散加茯神,五付。

  五付吃完,同事反馈心跳已经降到八十多,睡觉更好了。原来晚上睡觉很浅,睡觉后对声音很敏感,现在居然老公半夜起来打蚊子自己都不知道了。把孩子尿尿后也很快能入睡了。我同事对治疗效果挺满意。

  我问她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她说还有就是声音大了容易受惊吓。我想这个应该是心阳不足吧,于是把方子调整成四逆散加桂枝。继续吃五付。

  过了五天,问她怎么样了,她说还没吃完呢,这几天有事,只吃了两服药,自己觉得舒服了,心也不慌了,吃药也就不着急了。我问心跳呢?一分钟有多少次?她试了试,欣喜的告诉我,78次。

  这次治病经过之所以能够有一个较为圆满的结果,应该说对脉的正确理解,就是《医家秘奥》里的理论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同事看起来一切正常,从望、闻、问都找不出有价值的信息,最终通过把脉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通过合理的用药解决了问题。如果不会把脉的话,还真是束手无策了。所以我觉得要当个合格的中医还是要学会把脉,要学把脉的话,还是要读一读《医家秘奥》。

  《医家秘奥》真是本好书,可惜这本书我始终没有仔细的读完,弱水三千,我只取了一瓢。也可能只有一勺吧。

  写的这里顺便提一下,不知道读者您还记得本文开篇时说的问题吧?就是把脉能把出病吗?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也会有答案了吧。

  通过把脉来找出病因开方子的例子我还有好几个,不过我们暂且不提,还是接着说第二本书吧。这第二本书是什么书呢?

  十四、刘老的奇形脉说第二本书之前,先说点题外话。中医界有位名人,叫罗大伦,像我们这些自学中医的人大都看过他的文章。记得以前看他写的《古代的医生》系列文章,读的那叫个心潮澎湃,心向往之。可以说,罗大伦老师的文章对我起到了中医史扫盲的作用,很多古代和近代的中医人物和著作就是看他的文章知道的。顺便提一句,罗大伦的文笔很好,他的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非常适合没有中医底子的人阅读,中医界多几个罗大伦就好了。可能这也与罗老师的出身有关吧。罗大伦也是半路出家学中医的,像这样半路出家的中医写文章喜欢写的生动有趣一些,学究气少一些。记得他的一篇文章里讲了清朝的名医黄元御,他这一派到解放后的传人是西安的一位老中医,名字叫麻瑞亭,医术很高,年近九十了还在出门诊。麻老很长寿,享年九十五岁,留下一部著作《麻瑞亭治验录》,记录着其平生医术。这篇文章让我对麻老的这本书很感兴趣,看后不久,我就从网上找到了《麻瑞亭治验录》这本书,如饥似渴的读起来。遗憾的是,因本人脑瓜子不够聪明,麻老的学问没学到多少,但是这本书上麻老几个把脉如神的逸事却一直还记得。麻老的女儿在学校工作。一次麻老女儿学校的校长让麻老给把脉,麻老把后,说校长得过小儿麻痹。校长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病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并且已经治愈,现在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以前得过小儿麻痹。还有一次麻老给病人把脉,说你出过车祸,一条腿上还有钢板。那个病人也是觉得不可思议,麻老说的分毫不差。还有一次,麻老被请去会诊,医院有一个重病号,一群专家会诊,大家都是西医,只有麻老是中医。因为当时的医疗设备不行,检查不出什么病,专家们也都束手无策。麻老把过脉后,说这个病人脑子里长了个瘤子。在场的西医都不信,认为把脉怎么可能把出瘤子。后来病人转到北京,在北京的医院里检查确实脑子里长了瘤子。

  记得当时看了麻老的这几个把脉的轶事后,真是感慨把脉的神奇,也为这种神奇的技艺随着麻老的仙逝而消失,深感惋惜。

  后来读的医书多点了,发现把脉能达到这种神奇境界的不止麻老一人啊。接着我来说说另一位把脉的高人。顺便说一句,我还跟这位高人学了两招呢。

  有一次在华夏中医网上看帖子,看到刘建军有一个帖子讲到他最近在学习“三部六病”,并且说他开“三部六病”的方子效果很好。刘建军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中医自学者,我还在以前的一篇博文中讲过他的事,陋文的名字叫《说说几个自学中医的人》,这里就不再说了,感兴趣的可以看那篇博文。这里接着说刘建军的帖子。

  看了帖子之后,我很好奇,这个“三部六病”是什么呢?要扫盲,问度娘,到网上查了一下,发现“三部六病”是山西的一位名老中医开创的一套中医理论。这位名老中医名字叫做刘绍武,刘老已经仙逝了,他比上面提到的麻老还要长寿,享年九十七岁,行医七十多年,活人无数。刘老弟子众多,我看到他的这套“三部六病”理论在山西很有影响。

  我对中医理论学说的喜好如同女士对各种款式时装的喜好,此时对“三部六病”理论的好奇心大起,于是按耐不住买了一本《三部六病传讲录》,回到家里捧起来美美的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内容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我在这本书里学到了刘老行医一生总结出的几个特别的脉。刘老这几个脉的讲解让我对脉的认识又敞亮了许多,也使我有时候不用把脉,看一眼对方的脉,就知道他(她)有啥问题,非常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介绍这几个特别的脉(刘老称为奇形脉)。

  这几个脉呢,第一个是上鱼际脉,就是脉在腕横纹以上凸起,可以摸到或看到。这种脉并不罕见,我就有这种脉,并且左右手都有,我妈也有这种脉。以前虽然也觉得我这个脉有点与众不同,但是一直不解其意,直到看到了刘老的理论。

  刘老是怎么解说的呢?刘老说,这个脉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或情志激昂,或怒火中烧,因为长期的交感神经兴奋,脉管收缩上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脉。有这种脉的人大多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目花耳鸣。

  我发现刘老说的这个脉的成因和表现,套在我身上大多符合。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是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容易和人吵架。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棱角磨没了,脾气已经好多了,但是仍然睡觉多梦,记忆力不好。

  后来我给别人把脉的时候发现,碰到这个上鱼际脉,你把这些症状说出来,对方基本上都会点头称是。你甚至可以说对方以前生过大气,对方也会认可。我在前文讲过一次给同学把脉的事,我说她生过一次大气,就是根据她有非常明显的上鱼际脉。

  刘老总结的第二个奇形脉是聚关脉。这个脉也很好辨认,就是病人的关脉耸起,可以看见脉搏跳动。这个脉的形成原因是病人长期的心情焦虑或忧虑,忧郁。如果说上鱼际脉是因为“怒”,那么聚关脉则是因为“郁”。有聚关脉的人往往容易焦虑,或为一件事思前想后,摇摆不定,顾虑较多。在我的经验里,这个脉相对于上鱼际脉少见一些,我哥就有典型的聚关脉,左右手都有。有这个脉的话,身体都会有一堆问题,我哥就有严重的胃病和睡眠问题。见到这个脉,如果是左手脉,一定是肝胆系统有问题,胆的问题是跑不掉的。如果是在右手,那么消化系统一定会有问题,尤其是胃,一定很不好。需要提醒一下,后面这两句话可不是刘老说的,是我狗尾续貂,可能不对,仅供参考,呵呵。

  刘老总结的第三个奇形脉是“动脉”,刘老说,这个脉“在平脉时,脉的搏动与正常人有别,指下切脉有纵行跳动之感,关前以下,关后一下交替跳动,摇摆不定”。这个脉是什么意思呢?说来挺神奇的,这个脉告诉我们,病人以前受到过大的惊吓。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刘老治病的医案,就出现了这个脉。有一次来了一个女病人,这位女病人病得不轻,“表现为惊疑不定,苦笑无常,头痛欲裂,胡言乱语,周身无力,彻夜难眠,恶心呕吐”。刘老把脉,发现这位女病人的脉是“动脉”,于是刘老问她受到了什么惊吓。女病人说她有一次从树下走过,有一条蛇落在了她的肩上,大家可以想象,她会吓成什么样子。这还不算,祸不单行,她在几个月后又出门遇到了狼,又被吓得不轻,于是就病成了这个样子。(这位女病人出门不仅能遇到蛇,还能见到狼,她住在啥地方?)刘老诊后,开了一个药方,只吃了六剂,病人的症状就明显好转,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症状的好转,病人的脉搏也恢复正常了。

  刘老的这个医案很让人神往,试想,如果给别人把完脉后,说“你受过大的惊吓”,对方一定会露出佩服的眼神,以为医生能掐会算,和“大师”差不多。可惜这个脉就像出门遇到狼一样少见,我还从来没有把出过这个“动脉”。

  刘老还总结了一个奇形脉,叫做长弦脉。这个脉的特征是:脉管弦而长,超过尺部向后延续数寸,脉跳弦紧有力。刘老说这个脉大多是因为腹满寒疝所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刘老提到了脉管的形态,这在讲脉的书里是不多见的。我在刚刚开始把脉的时候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不仅能把到脉,还能把到脉管。这倒不是因为我多么善于观察,因为我把脉是先从自己练起的,我发现我的脉能明显的试到脉管,但是别人的大多试不到脉管。我对这个问题很疑惑,可是看了好多讲脉的文章都没有人解释这个问题,直到我看到了刘老的这本书。

  显然,刘老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有的人可以明显地试到脉管。刘老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并给出了他的答案:这种脉是因为腹满寒疝引起的。当然,看到这里,您或许还不太满意,这种脉与腹满寒疝有啥关系?为了能让您了解刘老的详细解释,我特意仔细翻了翻书,找出了这一段:

  刘老讲:患者“大量寒湿性黏液积于肠内,尤以结肠带的褶皱处为甚。黏液得不到顺利排空而积聚升结肠内,形成痰饮证,时常腹中雷鸣,漉漉有声。黏液贮留被吸收入血,顺血循环而逐渐沉积于壁管上,年复一年,而使血管壁变厚,变硬,而呈现长而弦的脉象,覆于尺后。”

  后来,我把脉多一些了,也会遇到有人有这种脉象,确切的说是这种“脉管”。我发现这种脉管大多出现在尺脉,而且有这种脉的人身体状况大多不健康或亚健康。但奇怪的是,像我这样寸关尺都“脉管”凸显的人还真是没有遇到第二个。照刘老的说法,我体内的黏液那就海了去了。唉,也没法伸一只手进到身体里去捞,只好一声叹息。期待有一天遇到明医,或是我自己修炼成明医,把体内的黏液给去掉,让我的脉早日恢复正常。

  上面就是我把脉的一个独门暗器:刘老的奇形脉。估计您看了这些文字,也会对刘老的奇形脉有所了解,如果您也对把脉感兴趣,那么我相信刘老的奇形脉也会对您学习把脉有所裨益。

  写到这里,对我学习把脉很有帮助的两本书就介绍完了。下文,我还想写我把脉的一点经历,有的是我遇到的比较有特色的脉,有的是我根据脉来看病的点滴。因为咱不是做大夫的,没有机会接触很多患者,所以也没有很多素材可以写。在这有限的把脉经历中找出几个写出来,主要还是为了学习中医的人相互交流,也希望能得到过路老师的指点。如果您不嫌弃,那么就再请看下文。

  最近在论坛里找不到我发的《学脉记》了,挺奇怪。后来才找到,原来文章搬家了,新家在四诊发微。既来之则安之吧,再发一篇续文。十五、两个凭脉辨病的例子古人是没有X光和B超的,但是这并不耽误咱们古代的大夫看病。先贤说过,掌握了把脉的技术,再来看病人的脏腑时,就像在黑洞洞的地方点上蜡烛,一下子就明亮了,有洞若观火的效果。我虽然对于把脉才刚刚学了一点点皮毛,离着先贤所说的这个点蜡烛的水平还有八百里地的距离,但我也能感觉到,把脉就像又给我安上了一双眼睛,通过把脉就可以了解对方身体五脏六腑的大体状况,更容易找到在身体不适后面隐藏的线年),有个同学请客,参加的也是几个同学,还带着家人,算是几个同学的家庭聚会。吃饭的时候,我给几位同学把了把脉。把到其中一个女同学的时候,发现她的脉道充盈,气血旺盛,身体不错。但是,左寸脉有点怪。说实话,这位女同学我有二十多年没见了,对她的身体情况一点也不了解。

  她的左关脉是什么样呢?指腹按下去,会试到有粘的波浪的感觉。正常的脉应该是柔和,清透。她的这个寸脉很明显不清透,浊气很重,如果用物质来模拟这种感觉的话,最相像的应该是痰。所以我认为,她的心脏周围有不少痰。那么这种情况下,她会有什么症状呢?我想,这些黏糊糊的痰拥抱着心脏这块小鲜肉,肯定会导致心脏的不舒服,感觉可能会是心悸、心慌、胸闷之类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有心痛。对应的治疗办法是什么呢?脑子里直接蹦出了《金匮》里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之类的方子。

  于是我对她说,你身体总体状况不错,但是心脏不舒服,会胸闷、心悸、心慌,可能还会有心痛。我这位同学点头称是。她自己就在医院工作,是一位护士长,她所在的医院在本市还很有名。她确实有这些不适的感觉,在医院检查也查不出原因,找本院的大夫治疗过也没什么效果。可是我最终没有给她开方子,留下了小小的遗憾。为啥没有开方子呢?一个原因是彼此多年未联系了,关系不够熟,人家是医疗工作者,我是个非医疗工作者,我给人家开方子治病,这个,这个,多少会让人家觉得尴尬,或者会让人家觉得我有点自高自大。再一个,我对那一类治胸痹的方子没有用过,不大熟悉,没有把握会一个方子一定会给人家治好。所以开方子的念头冒了冒,就被我按下去了。

  去年夏天还给一位女士调理睡眠不好的问题,也是通过把脉来开的药方。这位女士和我不是一个单位的,我们都是同行,我跟她的几个同事挺熟。她通过同事了解到我会点中医,就来找我让我帮忙调理一下睡眠不好的问题。

  有一天,这位女士如约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一看,她年龄在四十左右,体态匀称。她说她的睡眠不好有半年多了,晚上常常睡到半夜就醒了,然后好长时间睡不着。

  要治病首先要找出原因,对应着原因开方子,否则就是瞎猫去碰死耗子。导致睡眠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她是哪一种呢?那就来个望闻问切吧。

  我对问诊不擅长,没问出啥有价值的信息;面相呢,也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最后只好靠把脉了。手搭上脉,发现左右关脉都有郁结。于是给开了五付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让她喝喝试试。这个药方主要是给她调节中焦的,既然她左右关脉都有郁结,那么她的中焦就会有郁结。中医讲左升右降,中焦地处左升右降的交通要道,中焦郁结,就会影响身体正常的左升右降,身体正常的机能就会出问题。这个药方呢,半夏泻心汤是针对右关脉的郁结,调脾胃的,四逆散是针对左关脉的郁结,调肝胆的。因此可以说我给她开这个方子的思路是调脉象,对于能不能调好睡眠我也不知道。可喜的是,这位女士反映,五付药后睡眠大有好转。

  十六、右寸脉很丰富我给别人把脉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有的人右手寸脉的上部,靠近手腕横线的位置有异常。这种异常很轻微,需要仔细试才能感觉到。这种异常是什么呢?手指慢慢慢慢的往下一点点的按,按到某一个层次的时候,会感到有一个小点在跳。这个靠近手腕横线的位置呢,对应身体应该是咽喉到耳朵的区间内。这个跳呢,每一次也不大一样,有的跳的安静些,有的跳的活跃些。有一次给一个朋友把脉,就在右寸脉靠近腕横线的文章把到了这么一个小点,在安静的跳着。我说:你咽喉部位有点问题,好像长了个东西,很小。他说:对,是甲状腺结节,不大。听了他的话后,我明白了,原来这个点是甲状腺结节。后来再遇到这样的脉,我就直接说对方有结节,基本上没问题。

  但有时候,会发现有的人腕横线附近也有这么个点,但是跳动的不是那么安静,显得更活跃一些。我想,这应该不是结节了。因为结节嘛,气在这个地方郁结住了,成了死疙瘩,像是死火山,已经不活跃了,所以脉上感觉比较安静。如果脉上的感觉活跃一些,那么就不是死火山了,而是活火山,那就不应该是结节了,应该是慢性炎症。如果按着感觉很活跃,那么这个郁结就就像一个正在爆发的火山,应该是急性的炎症了。

  这个思路想通了后,对于这个寸脉的小点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摸起脉来心里敞亮多了。(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是我自己的想法,因为本人验证的时间不够长,标本不够多,所以这个想法对不对也不好说,希望感兴趣网友也验证一下,也恳请路过的老师们批评指正。)

  刚才说了,这个小点对应的位置一般是从脖子到耳朵的区域内,如果小点的位置偏上,那么问题一般靠近耳朵,如果位置是稍微偏下一点,那么问题就是在脖子上。这个需要多体会,积累经验。

  这个右寸脉,不仅会出现这种异常的“点”,还会出现异常的“条”。知道了“点”的含义,对“条”就好把握了。记得四五月份有一次给我们针灸班的一位女同学把脉,我发现她右手寸脉很奇怪。为什么说奇怪呢?原来,她右手寸脉在正常的脉上,还有一个脉,是一个细条,一直上到腕横纹。这个脉跳动还挺活跃,用术语来表述就是“数、滑”。我说:你右侧从胸到咽喉到耳朵有一个“发炎”带。她说:对,我感觉胸部有火一直窜到耳朵。

  这个寸脉上,除了能把出异常的“点”或者“条”外,常见的还有前面提到的“上鱼际脉”。最近对这个“上鱼际脉”又有了一点心得,所以想再说几句。

  我发现,刘老说的这个“上鱼际脉”其实并不少见,只不过有的不是那么赫然瞩目,但是你搭手一按就会试到。我想,刘老讲上鱼际脉显示该人肝气上冲郁结在头部,所以有上鱼际脉的人应该会观察到头部血管充血。我有上鱼际脉,我额头两侧的血管就有较为明显的饱满突出。我想,即使在头部外面的血管没有充血,内部也会有血管充血。那么,血管一直处于饱满充血的状态下,会怎么样呢?我们就会想到,后果很严重。什么后果呢?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发生中风。这样推理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容易发生中风的人群,提前进行预防。所以,现在我把脉遇到有“上鱼际脉”的时候,都会告诉对方,你的身体将来有中风的可能,要注意提前预防。

  有一次到上海出差,顺便看一个朋友,也顺便给朋友把了把脉。把到右寸脉的时候,我感觉挺奇怪,怎么她的寸脉和别人的不一样?

  正常的寸脉,按下去会试到血管里有血液脉动,像波浪一样,一波一波的。我这位朋友的脉呢?是散开的,散在表面上。我想:这是个啥脉呢?搞不懂。

  晚上在酒店睡觉,半夜醒了,就像开窍了一样,我忽然明白了这个脉是啥意思了。原来,我这位朋友给我讲,她有荨麻疹,晚上睡觉痒,搞得睡不好觉。我想自己真够笨的,荨麻疹是表证,那个右寸脉不正是浮脉嘛,不正是表示有表证嘛。当时光考虑为什么这个脉是散开的了,这么明显的联系自己居然没有想到。

  朋友一开始跟我说荨麻疹的时候,我还没有琢磨出该怎么治。现在跟这个脉联系上了,我心里就有数了。我想,这是个表证,受风邪,身痒。《伤寒论》说,表证,痒,是因为体表有邪,应该微微出汗把它散出去,麻黄桂枝各半汤主之。于是第二天我给朋友开了三付麻黄桂枝各半汤,给她治疗荨麻疹。

  我又想,为什么这个浮脉是散开的,而不是那种感冒的人脉浮而不散呢?我想,这应该是受的邪不一样吧。寒邪凝滞,脉浮而不散,甚者脉浮紧。如果受的是风邪,脉就可能会散开,因为风邪不会拘于一处凝聚成团,而是散开跑来跑去的。打个比方,寒邪就像学校的小学生在操场上集中起来排队站好,风邪就像小学生在操场上散开,自由活动一样。

  我又想起了这个脉以前也把过,当时也没有搞明白是啥意思。现在想想,估计当初被我把脉的朋友身上也会有比较明显的表证,或者他正在受到皮肤病的困扰,可惜我对脉的认识浅陋,没有看出来。今后如果再遇到这种脉,一定要验证一下我想的对不对。

  由版主最后编辑:2016-11-07十七、一次失败的把脉最近有一次同学家庭聚会,我给一位同学的太太把脉。我同事的太太个子挺高,看起来面色不好,精神萎靡,一副虚象。一试脉,立刻感到脉跳的很快,估计一分钟有八九十次的样子。我又仔细的试了试两手的寸关尺。她左手的寸脉,也就是心脉偏沉,力量偏弱,波动不够流畅,有点粘滞的感觉。这提示心脉有痰饮,心脏不大好,会有轻微心慌心悸的表现。再试左手的关脉,有点郁结,力量不算大,看起来郁结的不严重。再往下试尺脉,较虚。看来有肾阴虚。还有就是寸关尺的皮肤都挺凉,我想很可能身上寒气比较重,阳气不够。再试右手。寸脉稍微有点虚,靠近手腕的地方有跳动的小点,怀疑她有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有问题。试完寸脉再试关脉,右手的关脉也有点郁结,也不严重。这种关脉很常见。右手的尺脉更虚,比左手的尺脉更严重,看来阳虚更严重一些。她的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相矛盾。一方面,试起来感觉跳动的幅度都不大,哪怕是郁结的肝脉,也不是一鼓一鼓的有力量的跳,而是偏静一些。手指按在脉上,感觉的不是奔流的河水,不是湍急的潮流,不是汹涌的波浪,而是没有气势的,缺少ji情的,暮气沉沉的一种流动。反而右手寸脉的小点跳动的还相对活跃。这个整体脉象体现的是虚寒。另一方面,脉跳动的偏快,这个数脉一般来说是主热,就是脉跳动的快数脉身体偏热。就是说她的脉既体现出了寒,也体现出了热,是寒热两种相反脉的结合体。我本来对自己摸脉还是有点自信的,一般摸完脉后我就会说的头头是道,对方也会频频点头。不过这次我有点傻眼了,摸完脉不知道该说啥了。到底是寒还是热呢?我纠结起来。最终我还是认为这个脉是寒。因为我个人觉得数脉主热不是普遍规律,我读过有名家讲过数脉不一定主热,我也见过有脉数但不是热证的情况。具体到这位女士的情况,我觉得她的数脉应该是另有原因,比如心的原因。另外,摸脉的时候感到皮肤明显的凉,也提示对方身体寒凉。于是我就说你是不是怕冷?没想到,一张口就说错了。人家说的症状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她说:“我不怕冷,相反,我经常觉得热,烦躁,容易生气上火。我做过甲状腺肿瘤(或囊肿,记不清了)切除手术,医生让我一直吃药,好像这个药有这个副作用,会感觉热、心跳快、烦躁。”我听了后真有点无地自容,没想到我说的正好是南辕北辙,差的太远了。我想,恰恰是我忽视的数脉表达了她的感受-热。看来,把脉这个手。

延伸阅读:

上一篇:最新中医实践技能考试中医操作资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