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 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 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 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1]。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指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各种实际 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一般来说,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就业竞争力。 同等学历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实践 能力不足者往往就业困难。近年来,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 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学生的素质发展及就业需要采取了多项 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该专业 2001 年正式招生,共培养 了近 900 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公共管理类专业中 一直处于前列。但从对部分毕业生和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及访 谈情况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该专业的培养方式都与用人 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调查发放问卷 300 份,毕业生与 在校生各 150 份,回收问卷 287 份,回收率为 95.7%;有效 问卷 277 份,有效率为 92.3%。(一)学生对现有实践活动内 容及效果的满意度较低为强化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职责,管 理人员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层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如实 施“素质拓展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团体开展相 应活动等。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内容的满意度不 高,被调查者中 56.7%的学生认为以上措施“基本合理”, 31%的学生认为“不合理”,7.2%的学生选择“不清楚”,仅有 5.1%的学生认为“很合理”。可见,实践教学内容有待进一 步优化。而对实践活动效果的评价,只有 14.6%的学生认 为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41.7%的学生认为“有 影响”,21.3%的学生认为“有影响,但是很小”,22.4%的 学生认为“没有影响”,说明实践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二)对 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满意度较低调查中,在 对“现有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否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评价上, 总体趋势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一般”“较大”“较小”[3]。 选择“一般”的比例最大,达到了 48.3%,有 56.2%的学生 认为专业课程中实验和实践课时较少。对于教师的专业操作 与实践指导水平,54.7%的学生认为采用“启发式”和“参与 式”教学方法不够,62.4%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 从创新思维层面解决问题上有待改进,72.3%的学生认为授 课老师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三)部分学 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调查中,针对“您参加社会实践 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的回答,学生的选择为:65.2%的学 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43.2%的学生是为了“拿 到实践学分”,还有 17.4%的学生仅仅为了“结交朋友”,虽 然选择“没必要参加”的比例只有 5.1%,但也反映出部分学 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其对社会实践关乎自身成长重要性的 认识明显不足。 针对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所在学院 管理者、授课教师都做了努力,但所培养学生与用人单位的 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负有 一定的责任。只有从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才能探索影响学 生实践能力形成、发展与提升的主要原因,推动学生实践能 力培养机制不断发展。(一)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的认识不足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学院 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在学生 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是规定性地完成上级要求,很少依据 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组织和开展实践教学。以 2015 级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该方案要求学生应取得的最低 学分为 160 学分,其中必修课 86 学分,选修课 54 学分(包括 通识选修、特色平台、专业拓展、个性化学习平台),实践环 节 20 学分。虽在必修课和拓展课中安排了 17 学分的实验课 时,但总的实验与实践学分仅占 23%,且实践环节的 20 学 分中还包括了军事训练、毕业论文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因此, 真正用于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很有限。另外,学校虽 然要求学生必须有 2 学分的创新实践经历,可人才培养计划 中并未明确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也并不 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二)专业课程实践课时欠缺及教师实践 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途径 [4],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载体。长期以来,受高 等教育的学术性理念取向及社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行政 管理专业的课程实践性不是很明显,总体安排上仍延续传统 体系,存在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重学科课程、轻综合 课程,重认同性课程、轻创造性课程等缺陷,导致培养学生 行政实践能力和技术方法的课程及课时严重不足。此外,教 师实践教学经验欠缺、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偏低也不可忽 视。因为教师扎实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实践 能力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专业授课 教师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较突出。64.8%的学生对教 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评价为“一般”,还有 7.3%的学生认 为老师“从不理论联系实际”。这可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部分 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历过正规、系统的社 会实践训练[3],缺乏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能力。二 是作为地方性财经类高校,专业建设资源有限,实际配置中 又往往向会计、金融等优势学科或专业倾斜,致使行政管理 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缺乏吸引优秀师资及教学资源的良好平 台。(三)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 促进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该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取 得了一定成绩,但现有的 8 个基地远不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 的需要。实践基地数量不多的原因:一是学院及专业对社会实 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不够,社会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二是 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认为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费时 耗力,没有经济效益;三是学校及合作单位缺乏相应的配套措 施和保障机制,参加实践的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到实践单位的 日常工作中,实践效果较差。4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中 的收获“很一般”,16.5%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收获”,只有 4.7%的学生认为“收获很大”,其余学生则没有做答。(四) 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养成的主体性缺失实践能力的养成是一 个内化的过程,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来体 现,这就要求其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体性。调查发现, 部分学生虽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 自身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社会实践总是“三分钟热度”,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从基层做起。譬如,抱怨“学院组织 的社会实践很多是下基层、下乡调研,锻炼不到什么”。另外, 还有一些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大学 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拿奖学金、考各种证书,所谓社会实践就 是参加各种社团或到校外参观、调研,很浪费时间”。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行政管理专业院系管 理者应结合专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举措,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师生及合作单位的认识 思想转变是行动的先导。鉴于部分教师、学生及合作单 位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采取以下积极措 施。第一,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 轻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要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知识运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 的素质与能力,帮助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 会生存”[5]76。第二,学生作为实践能力养成的受益主体, 应培养其端正态度,转变观念,不能把参加社会实践视为学 校和老师“要我参加”的一项任务,敷衍了事。学生不仅要积 极参与、合理规划,还应该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 结,通过“实践、实践、再实践”,针对性地锻炼自我。第三, 与社会实践单位进行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支持。学生社会 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要通过充分 交流,使这些单位认识到接受部分学生到单位实习,是一件 互利双赢的好事。 (二)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专业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并随学生 所在学校的类型、层次而变化。地方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要 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 能力及专业特色,不断修正培养目标。在重新定位培养目标 的同时,该专业需要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要从学 生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完善由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所 组成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由实验、实习、实训 三个层次构成。实验要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学科的资源;实习要 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实训则要求专业核心 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和推广情境模拟教学。此外,要进 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例如,该专业以前曾“设置了公共行政和 企业行政两个方向模块,既满足了部分同学考研、考公务员 的需要,也为其他同学进入企业工作提供了知识准备”[4]。 (三)完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使其成为 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 秀人才,长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为此,行政管理专业需要 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培养机制应由领导机 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组成。领导机制层面应 由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导师、辅导员组成领导小组,制定学 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各项制度,并对每个班级学生的实践活动 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活动能有效地开展。保障机制层面要结 合专业实际,针对学生各项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制定方案, 在经费上给予相应保障。如对“三下乡”“挑战杯”等创新实践 活动所需费用,应以专项经费的名义给予支持。评价机制层 面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 活动效果、实习单位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实践总结等方面 进行考评,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的参考指标[6]。 激励机制层面要通过项目运作方式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即学 生自由组团,自行申报,也可以根据团队的兴趣爱好,专业 特长,有目标地组建社会实践团队[6],通过公开评选的方 式,选取好的项目由专人予以指导,同时提供经费支持。另 外,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对那些指导工作比较突出的教师, 应在评奖评优、教学科研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作者:张志胜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1]张天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企业导报, 2011(1):248-251. [2]张莉梅.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青 岛:青岛大学,2014. [3]侯玲玲.地方高校经管类本科生专业实践能力提 升途径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4. [4]张志胜.财经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设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3-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 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汪淑娟.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吉首: 吉首大学,2013.

延伸阅读: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行政的实习报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