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性肝硬变病因和发病机制

  

  门脉性肝硬变(portalcirrhosis),旧称雷奈克(Laennec)肝硬变,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变。为各型肝硬变中最常见者。本病在欧美因长期酗酒者引起多见(酒精性肝硬变),在我国及日本,病毒性肝炎则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肝炎后肝硬变)。

  

  【门脉性肝硬变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尤以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是肝硬变的主要原因,其中大部分发展为门脉性肝硬变。在肝硬变患者肝内常显HBsAg阳性。其阳性率高达76.7%。另外,近年明确的丙型肝炎,大部可转为慢性,由慢性活动性肝炎转为肝硬变者达35%。

  

  2.慢性酒精中毒在欧美国家因长期酗酒引起的肝硬变可占总数的40%~50%。

  

  3.营养缺乏此项因素作为肝硬变的原因尚有争议。动物实验表明,饲喂缺乏胆碱或蛋氨酸食物的动物,可经过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变。

  

  4.毒物中毒某些化学毒物对肝有破坏作用,长期作用可引起肝硬变。临床上偶有因含砷的杀虫剂、辛可芬、四氯化碳、黄磷等慢性中毒引起肝硬变的报告。

  

  上述各种因素首先引起肝细胞脂肪变、坏死及炎症等,以后在坏死区发生胶原纤维增生。后者主要来自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局部的贮脂细胞及因肝细胞坏死,局部的网状纤维支架塌陷,网状纤维融合形成胶原纤维(无细胞硬化)。初期增生的纤维组织虽形成小的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形成间隔而改建肝小叶结构时,称为肝纤维化。为可复性病变,如果病因消除,纤维化尚可被逐渐吸收。如果继续进展,小叶中央区和汇管区等处的纤维间隔互相连接,终于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被改建而形成肝硬变。

延伸阅读:

标签:医学基础

上一篇: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

下一篇:心室肌收缩的速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