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第一, 智力发展正常;第二,情感反应适度;第三,意志品质健全;第四,人格统一完整;第五,自我意识正确;第六,人际关系协调;第七,社会适应良好。前四个方面从心理学的体系出发,概括了心理方面考虑的心理健康标准;后三个方面侧重了对己、对人、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与相互适应,可看做从社会心理方面考虑的心理健康标准。

  智力是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的综合,属于一般能力。一般来说,能力强的人工作效率主高,容易适应环境。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所以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人们常用智力测验中的智力商数(IQ)表示智力发展水平。智商在70以下的为智力落后,在130以上为优异。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智力发展正常,智商起码在80以上(见表1-2)

  除智力基本正常以外,对心理健康的人还有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要具有正确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旺盛的创造力,能为正确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积极适应环境做好认识上的充分准备。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消极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水平,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我们把积极的情绪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的心理健康的人,人两个明显的具体特征:从其态度上看应是乐观、心境良好;从其神经机制的表现上看应是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心理乐观的人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积原极向上,在一般情况下,总能保持满意的良好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愉快的情绪状态)。这并不是说,心里健康的人不会产生消极情绪。心理健康与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屋情绪,而是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心理健康的人积极的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

  情绪稳定表示出一个人神经中枢系统兴奋与抑止活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表现为情绪上和适度,如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保持一种“平常心”。

  反应适度指的是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一致,比如“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心理健康的人决不会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或者一遇到问题就紧张。客观刺激与情绪反应之间失调,往往是心理异常的先兆。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一句无关痛痒的话就耿耿于怀,不是暴跳如雷就是闷闷不乐,甚至于日不思食,夜不能寐;或者对不可笑的事大笑不止,对不悲伤的事悲痛欲绝,都说明心理有问题了。

  人的意志的主要品质有: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这几种品质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表现出以下具体的特征:

  第一, 独立、自主。心理健康的人做事有目标、有计划,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且从不过分依赖他人和盲从他人,也不屈从于环境和压力。

  第二, 较强的挫折耐受力。心理健康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同时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作出调整。他们能正确面对挫情境,不断加强自己的耐受能力。

  第三, 良好的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较好地抑制激动和愤慨、暴怒等激情的爆发。既不任性也不怯懦。

  第四, 果断。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而不会优柔寡断。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作出决定时犹豫不决三心二意。作出决定后又畏缩不前,左顾右盼,迟迟不付诸行动,甚至行动开始后还犹犹豫豫。

  健康人格的基本特点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应当是连续少变的。表现在人格的行为特征上就是行为一贯性,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以及行为方式与角色的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是统一的,只在要了解一个人心理的某些特点,就可以预见他在某种场合下将会如何行动。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为一贯、不统一,则说明他的心理健康已有问题。如“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就显示出行为表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处于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级的独特心理行为模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其年龄特点相一致,就能认为其心理是健康的。如果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不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例如一个成年人常耍小孩子脾气,喜怒无常、好吵好闹,则是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由于社会分工和职责不同,每个人会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应当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如父母抚养子女,学生尊敬师好学。如果一个人不能根据自己的角色来行动,就意味着心理可能有了不常变化。

  自我意识正确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它包括了解自我与接纳自我。

  了解自我就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和情绪的特点,并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不自傲也不自卑。而且,由于了解自我,他所制定的生活目标、自我期待会切合实际,不会对自己提出过高的期望。相反,一个不了解自我的人,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又达不到,为此自卑、自责、自怨,因而易陷入心理危机;或者狂妄自大,诿过于人,用嘲笑讽刺,甚至攻击的手段,来消除受挫的紧张感。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了解自我而且还接纳自我,他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另一方面,对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他能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 还能安慰自己。

  一个人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就能修正自我,完善自我。一个人没有自知力,其行为就会与社会发生偏差。

  衡量人际关系的好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人际交往的认知,相互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二是人际交往情感,相互的态度、彼此间融洽的程度。由此可知,健康的人际关系应具备以下具体特点: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了解他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需要,他人的个性、兴趣和品质,能看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善意地指出他人的错误。心理不健康的人并不想了解他人,只关心自己的私利,对别人的痛苦、欢乐、兴趣、爱好都漠不关心。

  心理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例如他人与人相处时同情、友善、信任、欢乐、尊重总是多于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由于心理健康的人喜欢别人,接受别人,所以他在别人中间也总是受欢迎的。

  社会适应良好表现在以下方面: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对社会有责任心,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遵守社会规范和主动改造环境。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并能以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

  心理健康的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热爱工作,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责任心,常体验到生活的无奈和生活的无价值。

  心理健康的人会主动积及地去适应环境,而不是消及的适应环境。他们能够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做出积及有效的行动,适当地改善周围条件。我们曾经提到过,适应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低一级的适应水平向高一级的适应水平不断推进的过程。现代社会生活急剧变化,要求个体经常打破已有的适应模式,不断更新旧的适应方式,创造更为广阔的生活新天地。那些怕打破心灵平静的“死水”式的适应、看破红尘、与世无争的“隐士”式的适应、故意歪曲事实来达到内心平衡的“阿Q”式的适应以及在某些病态环境中生活感到十分自在的适应,都是消极或病态的适应,它们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卫生工作者所应坚决反对。心理健康的平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有不同的要求。在中小学这一持定的情境中,根据上述心理健康标准,我们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6) 能以同学、老师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

  (7) 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有积极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

延伸阅读:

上一篇:衡量你心理健康的十项标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