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及其临床表现、临床检查;
溶血性金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如疖、痈。细菌进入血循环成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发病前往往有外伤史;好发部位为长骺端,该处血流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骨质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1.临床表现
儿童多见,好发于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其次为肱骨和髂骨。发病前常有外伤史。起病急骤,有寒战,继而出现高热至39℃以上,有明显的毒血症症状。儿童可有烦躁不安、于惊厥,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或感染性休克。早期患剧痛,肢体半屈曲状,周围肌肉痉挛,因疼痛作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温高,有局限性压痛,肿胀并不明显。数天后可出现局部水肿,压痛更加明显,说明已形成骨膜下脓肿。脓肿穿破后成为软组织深部脓肿,此时疼痛反可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却更为明显,严重时可发生病骨折。
急性骨髓炎的自然病程可以维持3~4周,脓肿穿破后疼痛即刻缓解,体温逐渐下降,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窦道,病变转入慢性阶段。
2.临床检查
(1)血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
(2)血培养可获取致病菌。
(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可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
(4)X线检查:起病后14天内的X线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X线表现的时间可以延迟至一个月左右。
(5)CT检查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
(6)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增多,使99m锝早期浓聚于干骺端的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后48小时即可有阳性结果。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弗洛伊德提出五个阶段的性发展理论,“期”在( )。

下一篇:癌细胞呈团块状排列、出血明显、无肿瘤间质,应考虑是(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