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4:膜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为膜性肾病,是引起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好发于30~50岁。

  

1.病理变化

  

见双肾肿大、颜色苍白,故称“大白肾”。光镜下特点为GBM发生弥漫性增厚而细胞增生不明显。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C3在GBM呈颗粒状沉积。电镜显示上皮细胞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小丘状致密沉积物。银染色见沉积物之间基膜样物质形成钉状突起,并逐渐将沉积物覆盖,致GBM明显增厚,沉积物被溶解后形成虫蚀状空隙并被基膜样物充填。最终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2.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通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由于GBM损伤严重,滤过膜通透性明显增大,大、小蛋白质均可滤过,故表现为大量非选择性蛋白尿。该型肾炎常为慢性进行性,晚期肾小球硬化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

  


 

  

☆☆☆☆☆考点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又称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多数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故又称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1.病理变化

  

大体观双侧肾脏国到中度肿大,色红(充血),故称“大红肾”。若伴有出血点又称“蚤咬肾”。光镜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严重者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伴微血栓形成,肾小管病变轻微,管腔内可见各种管型,间质充血、水肿、有少量炎细胞浸润。电镜检查见肾小球基膜(GBM)和上皮细胞之间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有颗粒状IgG和补体C3沉积。

  

2.临床病理联系

  

多见于5~14岁儿童,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出现少尿(小球内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受压和阻塞而缺血,滤过减少,肾小管病变轻微重吸收正常,球、管功能失衡而少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血尿(由滤过膜损伤,通透性增大所致),水肿和高血压(由滤过减少,水、钠潴留引起)。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男性,46岁,患慢粒3年。经检查无贫血,BPC345×109L,骨髓原始细胞占13%,ph′染色体阳性。患者处于慢粒的哪一阶段( )。

下一篇:Addison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