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S 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MODS 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上,在创伤外科领域内,常常是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引出新的问题。历次大规模战争中都有突出的医学问题,它的发现、研究和解决为新问题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急性失血引起休克是最多见的死亡原因,但当时尚不知失血与休克之间的因果关系。战后对此进行了研究,急性失血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乃确定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应用输血来防治休克,大大降低了创伤和失血引起休克的发生率。50 年代初期朝鲜战争中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渡过休克以后发现许多伤员有少尿,旋即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成为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因而成为广泛研究的中心问题。以后对创伤后肾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才得知对创伤病人除输血外,还需要输入大量晶体溶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维持肾的充分灌流;同时发展了透析技术,有效地避免了肾功能衰竭所致的死亡。60 年代后期越南战争中注意了伤员及时后送和充足的输液复苏,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大大减少,但伤员在渡过休克病情稳定1~2 d 后,发生进行性的呼吸困难,X 线检查有弥漫性肺水肿,很快死亡。一时引起医学界的震惊和广泛关注。当时称之为“创伤后肺功能不全”,后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成为此后研究焦点。迄今ARDS 的死亡率虽仍居高不下,但由于呼吸机的应用,气体交换障碍得到缓解,病人存活延长,发现肺外器官相继发生损伤甚至衰竭。

  1973 年Tilney 等首先报道一组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病例,术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全身性感染,心、肺、肝、胃肠道、胰腺、中枢神经系统相继发生衰竭,当时称为“序贯性系统衰竭”,才得知急性大量失血和休克可使原先未受累的器官在术后发生衰竭。1975 年Baue 将类似病例称为“多发性、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器官衰竭:70 年代的综合征”,奠定了一个概念即严重的生理刺激可导

  致远隔器官损伤。不久,Eiseman 等和Fry 等分别命名为多器官衰竭(MOF)和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自此这一概念和术语被普遍接受,在80 年代成为医学研究的热门课题,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90 年代初,许多学者考虑到任何病理过程都有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多器官衰竭”这一名词过于强调器官衰竭这一终点,未反映衰竭以前的状态,至诊断成立时病情已十分严重,不利于及早防治。至1991 年美国胸科医生学院(ACCP)与危重病急救医学学会(SCCM)在芝加哥联合召开讨论会,提出了将MOF 这一术语改为“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自此“MODS”及其相关术语在国际上广泛使用。

  MODS 与慢性心、肺、肝、肾等疾病过程中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和老年性器官功能障碍的概念不同,MODS 病人发病前器官功能良好,一旦治愈,功能可完全恢复。
 

延伸阅读:

标签:医学基础

上一篇:胰岛素、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