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 )。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红细胞出现(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要点解析:
☆☆☆☆考点11: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即: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纤维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Ⅺa。Ⅺa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X。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因子Ⅷa的存在,可使Ⅸa激活Ⅹ的速度加快20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形成
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ⅩⅢ为ⅩⅢ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考点6: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这些特性都与红细胞的双凹圆碟形有关。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由细胞膜是以脂质双层为骨架的半透膜,所以脂溶性物质(如O2和CO2等气体)可以通过,尿素也可以透人。在电解质中,负离子(如CI-、HC)容易通过细胞膜,正离子却很难通过;
2.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在血管中流动时,需要通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这时红细胞要发生卷曲变形,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这种变形称为可塑性变形。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
3.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溶血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渗透脆性大,说明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反之,渗透脆性小,则抵抗力大。衰老的红细胞及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其脆性增大;
4.悬浮稳定性
生理状态下,红细胞能相当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通常以第一小时未红细胞沉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用魏氏法检测的正常值,男性为0~l5mm/h,女性为0~20mm/h。在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血沉加快。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识别CD28( )。

下一篇:关于抗利尿激素,下述哪点是错误的(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