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某些社会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

  

☆☆☆☆☆考点1:心身疾病的概述;

  

1.心身疾病的定义

  

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2.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明确其与症状的时间关系;

  

(2)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3)排除神经症或病。最早提出的心身疾病称为“神圣七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3.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发生

  

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中发挥“扳机”作用,这些因素有:

  

(1)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人际关系障碍等。《生活事件量表》的结果以生活变化单位(LCU)表示,如果累积LCU在300以上,来年有80%的可能患病,200~299分的患病可能性为50%,150~199分的患病可能性为33%,0~150分没有明显问题;

  

(2)病前人格:A型行为与冠心病,C型行为与癌症。而B型行为和坚韧人格是抗病人格;

  

(3)生活方式与不良行为:如吸烟、饮食、缺乏运动、酗酒、不良性行为、超速开车、药物;

  

(4)都市化和工业化:生活空间压缩、食品来源单一、汽车代步,传统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削弱等。

  

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途径:分析学(心理动力理论)、心理生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

  

(1)分析学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2)心理生理学的研究重点说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理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是心身疾病发病的重要机制;

  

(3)行为理论认为某些社会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上的问题,或特殊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可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

  

(4)综合机制:①心理社会因素传入大脑:认知评价是个体差异的原因;②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与边缘系统等“情绪脑”有关;③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核心环节是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整体变化;④心身疾病的发生。

  

(5)心理活动的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活动是统一不可分的。心是占支配、主要的方面,身是从属的、次要的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相互,相互依从,作为整体对产生心身两方面的反应。

延伸阅读:

标签:考点解析

上一篇:对镇痛解热抗炎药的正确叙述是( )

下一篇: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